神经病理性疼痛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章 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 NP) 第一节 概 述 是指由于疾病或损伤影响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而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 发病机制:外周敏化、中枢敏化、下行抑制系统失调、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离子通道改变、感觉神经与交感神经藕联。 疼痛性质:针刺样痛、电击样痛、烧灼样痛、撕裂样痛、麻木样痛、抽痛等。 临床特点: ①自发痛 ②痛觉过敏 ③痛觉超敏 ④感觉异常 诊断标准: ①疼痛位于明确的神经解剖范围。 ②病史提示周围或中枢感觉神经系统存在相关损害或疾病。 ③至少1项辅助检查证实疼痛符合神经解剖范围。 ④至少1项辅助检查证实存在相关的损害或疾病。 治疗:首选药物治疗 ①一线药物: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及局部使用利多卡因凝胶。 ②二线: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 ③三线:NMDA受体拮抗剂 营养神经。 ④其他治疗方法:神经阻滞、微创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手术治疗。 第二节 带状疱疹及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经再激活后引起的相应支配区域皮肤发 生炎症反应,其特征是呈带状排列的成簇出现的皮肤疱疹,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HZ经历疱疹结痂脱落、皮损愈合后仍遗留疼痛或重新出现剧烈的持续性或发作性疼痛超过1个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儿童感染VZV——水痘或隐性感染。 VZV长期潜伏在感觉神经节。 成人免疫力低下时可激活VZV——带状疱疹。 二、症状与体征 成人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 典型HZ临床过程分为4期:前驱期、疱疹期、恢复期和后遗神经痛期(PHN)。 1.前驱期3~5d,自发性疼痛有其特点。 2.疱疹期2~3w左右,皮肤出现红斑或粟粒样成簇丘疹,很快变成疱疹。一般单侧发病。 部分患者可有淋巴结肿大。 3.恢复期1~2w,疱疹成熟后逐渐消退、结痂并脱落,同时疼痛消失,仅遗留局部色素沉着。合并感染者恢复期延长。 4.后遗神经痛(PHN)期持续数月~数年,个别人持续10年以上。受累神经分布区残留有剧烈疼痛,性质多样。有痛觉过敏、痛觉超敏和精神抑郁。 PHN发生率升高的因素有:高龄、较严重的疼痛和疱疹。 5.好发部位:胸背部﹥头颈部﹥腰骶部﹥四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特征性皮疹和伴随的疼痛症状。 鉴别诊断: ①接触性皮炎 ②单纯疱疹病毒 四、治疗与预防 (一)急性期HZ的治疗 治疗原则:抗病毒、镇痛、抗炎、保护局部皮肤、防止继发感染、预防后遗神经痛。 1.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要在发病后72h内使用。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泛昔洛韦、阿糖腺苷、西咪替丁等。 (2)NSAIDS:醋氯芬酸肠溶胶囊、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 (3)阿片类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神经妥乐平和维生素B族。 2.神经阻滞: (1)肋间神经阻滞 (2)三叉神经分支阻滞 (3)骶管阻滞 (4)臂丛神经阻滞 (5)星状神经节阻滞 (6)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3.局部治疗:以抗炎、干燥、收敛及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1) 局部涂抹5%硫磺炉甘石洗剂。 (2) 局部涂抹2%龙胆紫。 (3)阿昔洛韦软膏。 (4)局部理疗。 4.VZV疫苗 (二)PHN的治疗和预防 PHN的治疗目标 1.缓解疼痛 2.减轻抑郁和焦虑 3.改善睡眠 4.提高生活质量 1.药物治疗 (1)钙离子通道调节药和抗癫痫药: 常用药物有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卡马西平、奥卡西平。 (2)抗抑郁药:多塞平、阿米替林、氟西汀。通常剂量较之抗抑郁时要小,需连用2~3w以上才能取得显著疗效。 (3)阿片类镇痛药: 吗啡 杜冷丁 羟考酮 芬太尼 (4)局部用药: ①利多卡因乳膏 ②辣椒素软膏 (5)神经修复调节药: 神经妥乐平:7.2IU ivdrip qd连用15d 维生素B族 (6)其它:曲马多,氯胺酮。 2.神经阻滞或局部阻滞 3.神经毁损 亚甲蓝、多柔比星 4.物理疗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 5.微创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脊髓电刺激、吗啡鞘内泵、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 6.心理疗法 7.预防:在HZ急性期及时抗病毒、防止局部感染、充分镇痛、修复神经功能。 第三节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DN)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病变可累及中枢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