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媒介的进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 媒介的进程
1 静动的历史与语际侵略
媒介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媒介本身的历史进程又是怎么样呢?不了解这一段漫长的故事,我们就不会关照到传播的历史——而这几乎就是整个文明史了。这里就来着重分析媒介的演变。
首先得明确一点,媒介的发展并不是理想主义的,不是流水作业,简单地从一种媒介转向另一种媒介,它是媒介复加的过程。也就是说,新的媒介的产生并不一定伴随旧的媒介的消亡,它们会同时为人所用。从这一历史观察出发,那些断言随着电子书(网络媒介)的出现,纸制书会被彻底取代的人,可能会失望了。新京报有评论说得好“电子书产业的大发展,最终仍取决于出版业的发展,说到底,它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形式转变,却不是雪中送炭的行业救星。”
其次,虽然国内传播学研究并不成熟(这貌似是普遍的“公知”,我人微言轻没在学术圈子内,并不知道内情,成熟与否更无法以特定的标准去衡量。就我个人感受而言,传播学自身的传播——为人知晓,就很不理想。我就常碰到许多问题:传播学都学些什么啊?传播学啊,是做新闻的嘛?···甚至连我父母至今都没搞明白我在学什么,只以为是个好学好混将来万精油的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国内学者在学术天地里对传播媒介历史演变问题激烈的论笔,其中部分人认为人类经历过三次大的传播媒介形态变革: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还在发展中的数字媒介,也就是说他们只承认“大众媒介”时代以来的媒介形式:报刊、杂志、电视以及网络等
我选择一个比较讨好的说法,认为传播媒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演变:(口头)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新媒介)。
在远古的壁画上,我们看见了一幅幅简单却生动的原始画作,他们向我们传递着祖先们生存的故事,可是这些故事零乱无序——倒像是露天的秘密。天生爱讲故事的人类啊,所谓感情又有哪一种不得从叙事中寻找宣泄口?所以无论是出于生存还是讲故事的需要,语言都应该产生,来将一幅幅画面串联起来,来将远古的故事补齐,从画中走出来。在那早期的语言故事里,英雄辈出,逐日者、射日者、移山倒海之能士。是语言赋予我们勇气,在那个与自然斗争、欲将摆脱蒙昧的时代里,这样的勇气是不可或缺的,造就了传世神话,开始了伟大史诗。
“混沌初开,盘古出世,歌不安本人不怕.
仁台莫要打枝桠,听我来唱根由话.
别的事情我不叙,就讲天地来出世。”《黑暗传》
然而言语传播无法摆脱时空的局限,在漫长的历史淘汰制中,有的人成了神,有的史诗却被遗忘。甚至,相较于原始壁画——静态的信息载体,苍老的语言——动态的信息载体在意义上更不可解。(静态与动态的信息载体各有优缺点,易于保存与易于传播哪个更重要?)就比如多数民族史诗都是口头传承,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传承者可能有不同的版本,随着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传承者的老去,却再找不到新的接班人,哪怕它曾经流行一时,也抵不过今朝萧条的残忍。文字的诞生解决了这一困境——信息的失真,《黑暗传》作为汉族史诗被零星的发现传唱在神龙架林区,后由胡崇峻辑录而成,在此之前这个民族一直以为没有自己的史诗,尽管它还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历史史料最为详尽的民族之一?有文字与无文字记录,真是天差地别。所以我们才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然给予这样的评价,还因为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不以人的器官为媒介的符号体系,我们摆脱的不仅是时空限制,更有人体自身的局限 关于“时空限制”和“人体自身的局限”两者放置顺序问题,在【对话】中引起争议,我还是坚持“我们摆脱的不仅是时空限制,更有人体自身的局限”这一说法,这里可作一些补充,文字媒介是口头传播之后产生的这点大概没有异议,而口头传播率先使人摆脱了一定程度的时空限制,既如此有必要强调作为“第一套不以人的器官为媒介的符号体系”的文字媒介突破口头传播没有实现的“人体自身的局限”这一点。
。这也是在前面几章,我为什么发出恐惧的缘由,自传播媒介脱离人本身,就处于逃逸的状态。人有太多的局限,我们需要太多完美的传播媒介来弥补,最终它们将会逃脱我们的控制。文字的产生同时又使以动态信息载体(语言)为主的传播环境回归静态,口头语言的不可长存被书面语言所弥补,且其完善的书写体系足以讲述一个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完胜壁画中粗糙的图像。
至今,语言与文字构成的体系依旧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的传播手段。同样也是最坚固的防御攻势!观察文明区域的分界,便可见所谓文化疆界大致和语言文字体系重合,阵营并非想象那般模糊。在语言学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语言是不可译的。好事者,用翻译器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用英文翻译成中文,亦或中间添加若干语言,这样循环往复,最终的“中文”变得语素混乱、支离破碎。当时听说这事还仅是当做笑料,现在想来,也还真有了意义,语言的不可译不正是对这个语言所代表的文明的一种保护吗?但是,这样一来,我的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