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政策与理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章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和理论 重点:国际收支失衡调节手段的运用 难点:学习国际收支的相关理论 第十一章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和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第二节 内外均衡的矛盾及政策搭配调节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调节目的: 追求国际收支平衡 追求国际收支均衡 有必要澄清两个概念: 内部均衡:无通货膨胀;充分就业;合理增长 外部均衡:内部均衡下的国际收支平衡 一、为什么要进行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经常发生的。 巨额的、连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不利于经济稳定和发展。 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减少不平衡的程度和方向,进行国际收支调节。 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失衡 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 会计概念 经济概念 国际收支均衡的衡量 综合差额 局部差额 二、国际收支调节手段 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分为两类: 自动调节: 政策调节: 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国际收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而自动恢复平衡? 什么情况下使用政策调节? 1、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度:黄金输送点 纸币流通制度: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1、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度:黄金输送点 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纸币流通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收支失衡→宏观量→收支平衡 货币-价格机制:国内货币存量、一般价格水平 逆差→对外支付增加→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少→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 收入机制:国民收入 逆差→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进口需求下降→ 贸易收支改善 利率机制:利率 逆差→对外支付增加→本国货币存量减少→利率上升→本国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上升→资金外流减少或内留增加→国际收支改善 ★条件: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上述描述的作用 2、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 需求调节 供给调节 融资政策 组合政策 条件:市场失灵下,自动调节作用削弱或失效 需求调节:改变总需求或总支出的政策 支出增减型调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调节总需求→改变对外商品、劳务、金融资产之需求→调节国际收支(双紧、双松;一紧一松) 支出转换型调节:总需求和总支出不变,改变支出方向(将国内支出从外国商品和劳务→国内商品和劳务) 总需求不变→汇率、补贴、关税等→改变需求方向→调节国际收支 供给调节: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改善国际收支 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一些产业,调整、限制、取消一些产业→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调节国际收支 科技政策: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等→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调节国际收支; 制度创新政策:制度缺陷 融资政策 使用条件:国际收支由短期、临时性冲击所致;与需求调节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包括以下两种: 官方储备的使用: 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 逆差→融资政策→国际收支赤字改善→经济的稳定 政策组合:以上政策的搭配使用 第二节 内外均衡矛盾和政策搭配调节 选择什么样的政策调节国际收支取决于以下原因: 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 国际收支失衡时国内社会和宏观经济结构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 每一种国际收支政策都会对经济带来或多或少的成本,所以需搭配使用政策组合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组合的目标:内外均衡(实现调整成本最小化和福利最大化) 一、内外均衡的冲突 内外均衡矛盾产生的根源:经济的开放性 封闭经济目标: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价格稳定 开放经济目标: 1)经济增长;2)充分就业;3)价格稳定;4)国际收支 二、内外均衡的矛盾与政策搭配调节 1、米德冲突(内外均衡矛盾的经典论述) 2、丁伯根原则(关于政策协调) 3、蒙代尔政策搭配(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1、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提出。他指出,在汇率固定时,政府主要运用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内外同时达到平衡未必是最优的。 现实中很多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以牺牲外部平衡来为本国获得最大的利益。如六七十年代德国、日本的高额顺差便反映了这样的情况。 2、丁伯根原则(Tinbe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