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阴阳五行关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节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代先哲们探求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石之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相反相成的运动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五行学说是古代的系统论,它认为宇宙万物在不同层次上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并由此五类不同层次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所构成的整体。
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各自的特点
(一)精气学说的特点
精气学说是关于宇宙本原形成的哲学理论,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为世界本原,整个世界是由气所组成。辽阔浩翰的宇宙,充满了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这就是世界的开端,有形的万物借助元气的生化而合成。五行的循环,六元之气敷布宇空,统摄着万物的新陈代谢,并由此维持一切事物的繁衍生息,彰明变化。
1.精气的基本概念
精气,在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宇宙的构成本原,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有时专指气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形体与精神的本原。如《管子·内业篇》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即气的精微部分就是精,并将气、精合在一起来说明物质本源性和运动性,同时还认为人的生命也是精气的产物,《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一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3.精气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为《黄帝内经》充分利用,并与其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明确地认为气为世界的本原,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素问·天元纪大论》)。气可以分成阴和阳两大类,世界万物皆由有阴阳两气所构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长短,万物并至,不可胜量。”指出无论月之大小,天之长短,万事万物都不外乎天地阴阳二气交合而成,“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气运动的动力源于内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因此,可以说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气机运动的源泉,是推动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认为气和形能够相互转化,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有气与形、聚与散的转化,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阳化气,阴成形”,马莳注曰:“故阳化万物之气,而吾人之气属阳;阴成万物之形,而吾之形由阴成之。”
(二)阴阳学说的特点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古代唯物论基础上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研究事物之间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动力的哲学理论。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与阳说明的是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双方属性,既可以标示自然界相关联而对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也可标示一事物或现象内部一对相关联而对立相反的属性。如《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既是相对的,又有其绝对的方面。由于阴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是对事物或现象对立统一属性的表达,且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的不同而改变,事物的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且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所以阴阳是相对的,如上与下,寒与热,左与右等。但阴阳与矛盾的概念不同,它以日光的向背为前提,对相对的双方作出了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故用阴阳尚不能完全概括说明自然界的和人体的各类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某此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必然又有其绝对性,即固定不变性,如日与月,天与地,水与火等。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阐述阴阳之间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阴阳的对立与互根、互藏与交感、消长与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