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螺形菌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十章 螺形菌 学习目标 1.掌握霍乱弧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2.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和幽门螺旋杆菌的所致疾病 弧菌科(Vibrionaceae):为呈短小弧形或直线型,菌体一端有鞭毛,运动活泼,需氧或呈兼性厌氧,但不形成芽胞的一类革兰阴性杆菌。 对人致病的最重要的是: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第一节 弧菌属 一、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 引起的霍乱是一种急性烈性肠道传染病。 O1血清型:古典生物型 EI Tor生物型 O139血清型:为非O1群,1992年10月在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引起流行. 形态特性:G—弧菌,呈鱼群样排列,穿梭样运动。 生物学性状 培养 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硷性蛋白冻水或硷性琼脂平板中生长良好,于平板上可形成圆形、光滑、透明的菌落。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霍乱弧菌对热及消毒剂抵抗力弱,在55℃湿热中15min即死亡,对酸的抵抗力更弱,在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4min,该菌在河水中能存活较长时间。 霍乱弧菌对氯敏感,用漂白粉处理排泄物可达达消毒目的。 EI Tor 生物型比古典生物型的抵抗力强。 生物学性状 致病因素 1.黏附作用 鞭毛、普通菌毛定居因子。霍乱弧菌最重要的一个定居因子称为毒素协同调节菌毛。 2.霍乱毒素 霍乱弧菌均产生霍乱毒素。霍乱毒素有强烈的致泻作用,因此又称为霍乱肠毒素,同霍乱的发病与典型症状密切相关。 致病性和免疫性 所致疾病 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一般认为摄入108~1010个细菌才可导致发生霍乱。 传染源:污染的水源与食物。 传播途径:胃肠道。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过程: 霍乱的潜伏期为1d左右,但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至几天。霍乱的发病多较突然,一般以剧烈的腹泻开始,继之为呕吐,个别病人可伴随腹绞痛。每日大便次数可达数次至数十次。腹泻物多为水样为米泔水样。临床可见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病人可死于肾功能衰竭和休克,但大多数病人如脱水能得到及时纠正,可在3~7d内恢复。 致病性和免疫性 致病性和免疫性 免疫性 经天然感染霍乱而恢复过来的病人,一般可获得持久性免疫: 微生物学检查法 可疑菌落 分离培养鉴定 直接镜检 悬滴法检查,可见到运动极为活泼的细菌; 染色后呈G-弧形菌。 分离培养(PH8.0~9.0硷性蛋白胨水或硷性琼脂平板) 涂片镜检; 生化反应; 血清学玻片凝集检查。 标本 快速诊断 可用荧光菌球检查法或SPA协同凝集试验检测霍乱弧菌。 (米甘水样便) 三个原则: 皮下接种死菌苗:保护率50%,持续时间较短(3~6个月)。 口服减毒活疫苗:保护率可达82%~100%,可出现轻度腹泻。 口服菌苗加类毒素的混合苗及霍乱-伤寒联合菌苗。 治疗应及时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应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复方SMZ等。 防治原则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菌,广泛分布于海湾河口和沿岸的水域中,常寄生于鱼、贝类海产品中。 致病菌株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腹泻,是我国沿海地区较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 目 标 检 测 一、 填空题 1. 霍乱弧菌有一根 ,运动活泼,生长最适宜pH ,常选用 蛋白胨水或 琼脂平板分离培养。 2.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疾病是 。 二、 单选题 1.霍乱病人大便或呕吐物的特征是 A.水样 B.蛋花样 C.果酱样 D.米泔水样 E.粘液样 2.霍乱患者产生“米泔样”粪便由哪种因素引起 A.鞭毛 B.内毒素 C.菌毛 D.霍乱肠毒素 E.菌体蛋白 3.吃海产品或盐渍物品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霍乱弧菌 B.大肠埃希菌 C.痢疾志贺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链球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