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摘要
摘要
2
滔河,丹江的主要支流,地处秦岭南麓,河流全长 155km ,流域面积为 1210km 。
依次流经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近十年
来,三个县的社会经济、政策法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内的土地利用/覆被
变化程度不断加深。本文研究了滔河流域十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有助于揭
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土地管理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
时也对未来研究类似山高林密、沟峡谷深的流域区提供指导帮助。
本文以研究区 SPOT5、ZY03 和 GF01 等高分辨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分别
采用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分类法和面向对象分类法,三种不同方法提
取土地利用信息,选择精度最高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 2008 年、2013 年、2018 年三期
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其次,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R 、动态度K 、程度变化
量ΔL 等指标,分析土地利用面积结构、程度及空间的变化,研究不同时空格局内的
土地转移的来源和去向,归纳土地演变规律。最后,结合社会统计数据,建立驱动因
子指标体系,定性、定量探索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研究结果
如下:
(1)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分类法和面向对象分类法 3 种分类方
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 83.01%、85.07%、84.64%,分类精度平均达 80% 以上,解
译效果较好。三种分类方法的 Kappa 系数(KIA )分别 0.646、0.78、0.653,Kappa
系数均达到 0.6 以上。其中,最小距离分类法的总体精度以及Kappa 系数均略高于其
他两种。
(2 )在 2008 年、2013 年、2018 年三个时期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3/4 以上,面
积比例分别为 80.08%、79.30%、81.88%,平均值达 80%。在研究期内,土地类型结
构稳定,变化较大的是未利用地,说明未利用地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土地利用转移主
要发生在林地与耕地之间,研究前期(2008~2013 年间)林地转向耕地面积>耕地转
向林地面积,林地流失较严重。在研究后期(2013~2018 年间)林地转向耕地面积<
耕地转向林地面积,说明后期退耕还林实施面积大,落实效果较好。
(3 )通过定性分析发现,人口密度与耕地面积、GDP 与建设用地面积、农林牧
渔业产值比例与林地面积呈正相关。即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县,耕地面积 占比越重;
GDP 越高的区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占比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越高,林地面
I
摘要
积占比例也更高。同时,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的波动情况,和林地变动情况基本吻合。
(4 )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政策因素、社会因素是主要驱动因素。2008~2013 年
间驱动因素权重前三位为:退耕还林、人均 GDP、至居民点距离。2013~2018 年间驱
动因素权重前三位为:退耕还林、海拔、人口密度。总体来说,政策因素、社会因素
(人口、GDP )主要驱动因素,这两类因素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平均强于自然因素和空
间因素。此外,研究表明社会因素会增加发生变化概率,退耕还林、人均 GDP 、人
口密度Exp (B )值均大于 1。说明有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增加人均 GDP、扩大人口
密度均有可能增加变化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提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
1.2.1 遥感信息提取技术 2
1.2.2 驱动力分析技术 5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9
1.3.1 研究目的 9
1.3.2 研究内容 9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9
1.4.1 研究方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