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交感神经阻滞术-首都医大宣武医院.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颈交感神经阻滞术 倪家骧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 连续颈部交感神经阻滞 颈交感神经阻滞术即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术 是治疗颈部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技术 一般采用单次阻滞 当单次阻滞疗效不佳时可采用置入导管连续阻滞。 历史回顾 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结扎椎动脉治疗癌症,误伤颈交感神经,意外得到明显的疗效。 曾用外科手术切断颈部交感神经。 1920年推广经皮穿刺交感神经节阻滞。 很快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治疗方法。 解剖与生理 颈部交感神经节位于颈血管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 每侧有三个: 颈上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 颈下交感神经节 也称颈交感神经节或颈胸交感神经节; 其形状不规则,呈卵圆形,放射状,长约2cm,宽约lcm; 大于颈中神经节; 位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和第1肋骨颈之间的前方,椎动脉的后方,斜角肌群的内侧; 肺尖在其下方; 下界位于胸膜后方,被疏松的蜂窝组织及脂肪组织所包裹。 颈下交感神经节 发出的灰交通支连接第7、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 还发出分支围绕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组成丛 随该动脉到达腋动脉第1段。 颈下交感神经节 一些分支分别围绕椎动脉组成椎动脉丛, 进入颅腔,围绕椎动脉及基底动脉 直到大脑后动脉,和起自颈内动脉的神经丛会合。 发出的心下神经沿锁骨下动脉后方,气管的前方下降,加入心丛而参与支配心脏的活动。 周围重要结构 颈下交感神经节周围: 椎动脉 锁骨下动脉 颈动脉、颈静脉 气管、食管 迷走神经、臂丛神经、颈丛神经 颈交感神经分布区 神经纤维分布: 脑及脑膜 耳鼻咽喉 泪腺、腮腺、舌下腺 心肺大血管 气管支气管 头颈部的皮肤等 生理功能 主要表现为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而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 如心肌收缩力增加、传导功能加速、心率加快 扩张支气管 扩瞳、松弛睫状肌 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加等。 解剖及生理功能,正确选择适应证、穿刺及防范并发症。 阻滞后生理功能变化 交感神经阻滞的特点 对异常机体功能有纠偏作用 激活机体维持恒态机能 并对神经、免疫、内分泌功能良好调节 前侧入路穿刺操作 仰卧,肩下垫枕,口微张开,放松颈前肌肉。 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 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处与皮肤垂直进针。 触到骨质,退针少许,回吸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液. 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药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 穿刺针触及交感神经节时并无异感。 阻滞成功的标志 注药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 瞳孔缩小 眼睑下垂 眼球下陷 鼻塞 眼结膜充血 面微红、无汗、温暖感 药物浓度和剂量 药物浓度和剂量应视治疗需要而定。 一般可注入0.5~1%利多卡因或0.25~0.375%布比卡因5~10ml。 如同时阻滞颈上、中部交感神经和第1~4胸椎旁交感神经,可注入0.5%利多卡因20ml至30ml,药液沿筋膜间隙扩散,阻滞整个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 前侧入路穿刺操作 操作较容易且并发症少,临床广泛应用。 因颈7 横突不易触及,且发生气胸几率较大。 颈6横突相对距体表较浅,容易触知,5ml局麻药即可扩散至T2水平。 故颈7横突前结节法逐渐被颈6横突前结节法替代。 前侧入路穿刺操作 并非直接对颈交感神经节穿刺,通过局麻药侵润颈交感神经节邻近的节前、节后纤维而发挥作用的。 故穿刺操作时,针尖一旦触及C6或C7横突或基底部即可。 不追求颈交感神经节本身的穿刺,以免损伤。 并发症 该阻滞操作并不复杂。 操作不当可产生并发症。 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与局麻药有关的并发症。 与操作手法有关的并发症。 与局麻药有关的并发症 药物注入血管会出现毒性反应; 少数对局麻药的敏感反应; 尚有的医生在局麻药中加入中药注射液或其他药物,多次注射后可能引起颈交感神经节的损伤。 无科学依据和疗效的药物,最好不加入。 日本一项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并发症调查 在总数10058例颈交感神经节阻滞中,出现并发症有3218例,占总例数的32.6%。 其中前五位依次是: 喉返神经阻滞 疼痛 臂丛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阻滞 血管穿刺。 喉返神经阻滞 喉返神经阻滞为颈交感神经节阻滞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发生率约20%。 与穿刺时针尖过分偏向内侧、过深有关。 但有时较浅的穿刺也能发生。 多数表现为轻度的声音嘶哑,少数严重者可完全不能发声。 一旦出现也不必惊慌失措,局麻药药效消失可自然恢复。 需要注意迟发性喉返神经阻滞,阻滞后10小时才出现声音嘶哑的病例。 喉返神经阻滞期间应嘱禁饮、食,以防误吸。 药物并发症:局麻药过敏 所用的局麻药大多数是盐酸利多卡因,该药极少发生过敏反应。 主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