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捕食者说【教师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19.捕蛇者说 课型:讲读 课时:1主备:陈景杰 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重点 2.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
二、预习点评。
三、感知引领:
1、梳理字词:
朗读课文,请学生口译课文,教师补充注释,并归纳重要字词。
2.疏通文章 学习第1段
1 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 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杀三虫。) 3 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4 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2.指名朗读2-4段并疏通文意。
1 概括第2—4段的内容。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毒之乎”。 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2 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翻译“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同时,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新弊端。
四、小结设疑: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蒋氏一家悲惨遭遇的。
课题:19.捕蛇者说 课型:讲读 课时:2 主备:陈景杰 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预习点评。
三、赏读指路
1.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包括:生存情况之对比,生活状况之对比,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四、全文总结: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提升助推
若你就是那位考察民情的官吏,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发挥想象力,为本文续写一段文字
【教学反思】 江阴市璜土中学初三语文助学案【教师版】 老师
个性化备课 老师
个性化备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