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施工15标】土建工程山体土方开挖方案.doc

发布:2017-09-05约1.03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施工15标】土建工程 山体土方开挖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15标项目经理部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依据、原则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原则 1 第二章 工程概述 2 2.1 工程概况 2 2.2工程位置及周边环境 2 2.3工程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 3 第三章 施工部署 5 3.1成立项目组织机构 5 3.2施工准备 5 3.3划分区域 6 3.4施工进度计划 7 3.5施工组织 7 3.6土石方运输线路及弃土场 8 3.7本工程主要重、难点及对应措施 9 第四章 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11 4.1土石方开挖工艺 11 4.2施工方案 12 4.3质量标准 13 4.4施工保护 13 第五章 质量保证措施 14 5.1施工计划的质保措施 14 5.2施工技术的质保措施 14 5.3施工操作中的质保措施 14 第六章 安全保障措施 16 6.1交通安全措施 16 6.2机械施工安全措施 17 6.3山体滑坡应对措施 19 6.4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措施 20 第七章 雨季施工措施 22 7.1边坡防护 22 7.2施工机械防护 22 7.3暴雨过后施工 22 第八章 文明施工与环保保证措施 23 第九章 应急预案 24 附件 25 第一章 编制依据、原则 1.1编制依据 1、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招标设计图 第章 工程概述位于广汕公路与规划九龙大道交叉口以西地块内, 图.2-1 山吉岭位置卫星示意图.3.1 地形、地貌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地貌为剥蚀残丘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区段地势较高,地形起伏较大,丘体植被较发育,地面标高3.3~m。 .3.2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地质钻探,场区内普遍为第四系松散层覆盖,下伏基岩主要由碎屑岩岩性组(白垩系沉积岩)、变质岩岩性组(震旦系变质岩)、侵入岩岩性组组成。第四系松散层主要由人工填土层、冲洪积层及残积层等组成。从区域地质角度,由新至老分述为: 1人工填土层(Q4ml) 本段人工填土层为素填土,颜色较杂,主要为褐黄色、灰褐色、红褐色等,素填土组成物主要为人工堆填的粉质粘土、中粗砂、碎石等组成,大部分已压实,顶部0.2~0.3m为砼路面,本层分布广泛,厚度0.50~10.90m,平均厚度2.90m。 本层在图表上代号为“1-2”。 2冲洪积层(Q3al+pl) 该层共分为3个亚层,分别为粉细砂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可塑粉质粘土层,各亚层的特征及分布如下: 粉细砂层 呈灰黄色、灰白色,饱和,松散~稍密,分选性良好,颗粒较均匀,主要成分以石英颗粒为主,含少量粘粒。标贯实测击数为5~25击,平均击数11.7击。本层主要分布在中新站~中新东站(含站)范围,其余地段零星分布,44个钻孔有揭露,层厚0.60~7.00m,平均厚度2.47m。 淤泥质土层 呈深灰色,流~软塑,主要成分为粘粒、粉粒及有机质,局部含砂粒,略有腥臭味。实测标贯实测击数为3~5击,平均击数3.5击。层厚0.50~6.50m,平均厚度2.52m。 粉质粘土层 呈褐黄色,软塑,粘性较好,韧性及干强度中等,局部含细砂,手捏具砂感。标贯实测击数为3~9击,平均击数5.9击。层厚0.50~8.9m,平均厚度3.02m。 3残积土层(Qel) 线路沿线残积土层主要由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风化而成,根据母岩性质、残积土的状态和密实程度,划分为以下四个亚层,其特征分述如下: 花岗片麻岩可塑状砂质粘性土 呈褐黄色,可塑,由花岗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以粉粘粒为主,含25%石英砂粒,粘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9~52击,平均击数12.8击。层厚1.1~16.1m,平均度6.2m。 花岗片麻岩硬塑状砂质粘性土 呈褐黄色,硬塑,由花岗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以粉粘粒为主,含25%石英砂粒,粘性较差,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16~30击,平均击数23.3击。层厚1.3~19.5m,平均厚度6.93m。 4全风化带 花岗片麻岩全风化带(Pt):褐黄色,原岩结构已完全风化破坏,风化成坚硬土状,以粘粒为主,手捏易散,遇水软化、崩解。局部夹强风化碎块。呈层状分布。标贯实测击数为28~53击,平均击数42.5击。层厚2.10~21m,平均厚度7.83m。 5强风化带 花岗片麻岩强风化带(Pt):褐黄色,原岩结构风化强烈,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局部碎块状,以粉粘粒为主,含55%石英砂粒,手搓既散,遇水易软化、崩解。标贯实测击数为46~86击,平均击数66.8击。层厚1.30~30.6m,平均厚度8.6m。 6中风化带 花岗片麻岩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