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卫生状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1%左右的比例,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国际上常用3个指标反映和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健康状况。一是平均期望寿命。我国已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岁;二是孕产妇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56/10万,下降了26倍;三是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前的200‰下降到目前的32‰,下降了5倍以上。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总体上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 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是最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中国是其中之一。 世界人口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年增长率1.33%。尽管人口增长率在下降,但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800万左右。世界妇女平均生育2.8个孩子。其中,发达国家1.6个孩子,发展中国家3.1个孩子,最欠发达国家5.3个孩子。 近30年来,中国大约减少了3.38亿多人口的出生,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 60亿人口日将提前四年到来。 我国的人口增长 我国人口已经基本完成“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转变。但我国人口基数大(2000年为12.7亿)、育龄妇女(3.6亿)还在陆续进入生育高峰,每年约有2200万婴儿出生,年净增人口1500万左右。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亿人)。未来35年,我国人口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总人口达16亿;有8~10亿劳动力;有2.5亿老人。 (三)人口城市化 1800年,城市人口不足世界人口的3%,1920年增加到20%,1950年增加到28.9%,1991年为43%,1997年已增到45%。预计到2015年,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将达到54%。 城市化的双重效应:一方面,它给人类带来了无于伦比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必需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对经济、交通、能源、就业、环境、卫生服务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四)人口结构 1997年,20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23亿,占世界人口的40%,5岁以下的儿童占10%,老年人占人的7%。但世界上仍有大约71个国家和地区,15岁以下人口中中到了总人口的40%。 青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为34%,发达国家为18%。 (五)人口老龄化 1982年至1990年为初露端倪阶段。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只有4.9%。 1990年至2000年为萌芽过渡阶段。预计到2003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0年至2025年为加速发展阶段。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7% 左右上升至超过12%。 2025年至2050年为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12%上升到20% 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高度老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996年,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二、卫生政策状况 1995-2000年间,中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33美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4.8%。与俄罗斯、美国比,俄罗斯同一时期平均期望寿命为67岁,低于中国,但人均医疗卫生费却为130美元(是我国的4倍),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7%;美国的平均期望寿命比中国高6岁左右,但人均卫生费用达4080美元(是中国的123倍还多),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14%。 美国医疗卫生系统具有全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医疗技术,病人享有选择医疗服务机构的自由而号称全世界之“最好”;但同时又因其缺乏全国性医疗保健制度、医疗卫生高投入伴随低产出而自认为全世界之“最糟”。无论是卫生总费用、人均医疗费用或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均为全世界最高。 1994年美国卫生总费用达9,500亿美元,占DGP的15.9%,人均卫生费用3,500美元,而衡量卫生事业产出的居民卫生指标却不尽人意。1995年美国人均寿命75.5岁,婴儿死亡率6.7‰,低于其它11个西欧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而居于全世界第24位;15%的人口因未参加医疗保险而无法享受医疗服务。 三、社会、经济状况 在过去的50年里,全世界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达国家的表现尤为突出。全球人口增加了1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增加了2.5倍以上。在这期间,人类贫困状况的改善幅度比过去500年的幅度还要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