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卫生状况[第一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卫生状况健康状况评价是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资料,为研究发展变化趋势、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提供连续性资料。一、社会卫生状况概述人群的健康状况是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往往互为因果,综合地作用于地区人体。在自然条件基本相同的国家或地区比较,人群的健康状况的差异主要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二、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指标(1)卫生政策指标(2)社会、经济指标(3)卫生保健指标(4)卫生资源指标(5)卫生行为指标(6)人群健康状况三、健康状况评价的意义(1)评价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水平;(2)发现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3)发现重点保护的人群及重点防治的对象;(4)评价疾病干预措施的效果;(5)评价最佳疾病防治控制方案。四、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一)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个体健康是群体健康的基础,将个体的健康情况进行统计学、流行病学的汇总、综合,形成的指标,用于群体的健康评价。群体健康水平宏观上受到社会、经济、卫生保健体系和卫生服务提供的影响。(二)评估个人健康水平的途径(1)试验健康(视力、听力、认知能力)(2)观察健康(行动、语言、日常活动和角色)(3)自报健康(疼痛、睡眠、自理能力)除此以外,WHO提出测量疾病的四个尺度:(1)运动性(2)独立性(3)日常工作和活动(4)社会方面的完整性(三)群体健康状况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研究是社会卫生状况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持续的检测,发现其特征、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另有文献法和调查法。五、健康状况评价的发展健康概念的发展,带动了方法的发展,测量的终点发生了变化。传统评价重点关注疾病和死亡,现代社会关注健康,生活质量受到重视,疾病的客观测量扩大到主观测量。六、社会卫生的资料来源(一)社会卫生状况的资料来源(1)世界卫生状况资料(2)WHO《世界卫生报告》(3)SOWC《世界儿童状况》(4)UN《人口年鉴》(5)WHO《世界卫生统计年鉴》(6)UNEPA《世界人口状况》(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资料来源(1)文献资料:包括生命统计资料、人口普查资料、卫生服务常规登记、疾病登记、卫生相关部门资料等(2)调查资料(3)监测资料(三)中国卫生状况资料(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人口数据表》等(2)有关专题报告(3)必要时的专项调查七、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指标指标(indicator)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标记或反应,是衡量变化的变数,也是实行既定目标的进度的标志。它有如下特点:(1)客观性: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进行衡量,所得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2)有效性:能够实际反映他们变化的内容;(3)可信性:具有可重复性;(4)特异性:仅仅反映某些活动所干预的项目内容;(5)敏感性:能够反映出事物精细变化情况;(6)可操作性:具有现实的可衡量或可量化的方法。(一)卫生政策指标(1)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对人民健康的政治承诺(法律条例等措施)(2)资源分配(卫生经费比、社会发展经费比、PHC经费比)(3)健康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程度(人均卫生经费、人均PHC经费、床位、医师数等)(4)社区参与度(5)部门协调机制(二)地区评价指标(PQLI)PQLI是美国1975年编造,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营养、卫生保健和国民教育的综合指标。它取决于如下内容:(1)婴儿死亡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229-婴儿死亡率/2.22(2)1岁平均寿命指数1岁平均寿命指数=(1岁平均寿命-38)/0.39(3)识字率指数识字率指数=全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的百分比而 PQLI=(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平均寿命指数)/3(三)平均期望寿命评价方法平均期望寿命是指某一年龄的期望寿命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一般死亡率估计出该年龄的人能存活的平均年数。该指标通过寿命表计算,主要依据年龄别死亡率。它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条件和卫生、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四)复合型指标(1)减寿人年数: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平均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即“早死”共损失的人年数。 (2)无残疾期望寿命: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它运用现实寿命表的计算原理,通过扣除残疾状态下所消耗的平均寿命,从而得到无残疾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3)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伤残调整生命年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一个新的综合指标,是在综合考虑人群因早死损失的健康生命年与因伤残损失的健康生命年基础上,再以生命年的年龄相对值(年龄权数)和时间相对值(贴现率)为权数计算而得到的。DALY指标不仅能合理、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还可应用于疾病负担、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并且该指标在不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