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 wwy.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童巨细胞病毒性疾病诊断和防治建议 王伟燕 流行病学 一般人群HCMV抗体阳性率86%-96%,孕妇95%,婴幼儿期60-80% 原发感染多发于婴幼儿期 HCMV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一旦感染,将持续终身 免疫功能正常个体:HCMV是弱致病因子,绝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性感染 导致生理性和病理性免疫低下人群(发育性免疫缺陷胎儿、新生儿及艾滋病和器官、骨髓移植患者)严重疾病和增加病死率的重要病因之一 HCMV致病性 1、活动性感染(产毒性感染):感染细胞内有病毒复制,可有核内包涵体,可致细胞病变和溶解破坏 2、潜伏感染:不能分离到病毒和检出病毒复制标志物(病毒抗原和基因转录产物),仅能检出HCMV DNA 两种类型在机体特定条件下可互相转换 HCMV细胞嗜性 1、主要靶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2、易感细胞:外周血白细胞 3、特殊实质细胞:脑和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 4、排毒部位:唾液腺和肾脏 HCMV的组织嗜性与宿主年龄和免疫状况密切相关。 在胎儿和新生儿期,神经细胞和唾液腺对HCMV最为敏感,肝脾常受累。 在年长儿和成人,免疫正常时,病毒多局限于唾液腺和肾脏,少数累计淋巴细胞;在免疫抑制个体,肺部最常被侵及,常造成全身性感染。 由于血脑屏障和血视屏障,眼内和颅内HCMV感染主要见于先天感染和免疫缺陷者。 HCMV感染的临床分类 1、原发感染:初次感染外源性HCMV 2、再发感染:包括内源性潜伏病毒活化或再次感染外源性不同病毒株 无论有无症状,原发感染尤其是先天感染者可持续从唾液、尿液等体液中排病毒数年之久;再发感染者亦可间歇排病毒较长时间。 根据原发感染时间分类 1、先天感染:出生后14d内证实有HCMV感染 2、围生期感染:出生后14d内证实无感染,而于生后第3-12周内有感染证据,通常经产道、母乳或输血等途径获得 3、生后感染或获得性感染:在出生12周后经密切接触,输血制品或移植器官等水平传播途径感染 根据临床征象分类 1、症状性感染:病变累及2个或2个以上器官系统时称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先天感染或免疫缺陷者;或病变主要集中于某一器官或系统 2、无症状性感染:有HCMV感染证据但无症状和体征;或有病变脏器体征和(或)功能异常。后者又称亚临床型感染。 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儿童HCMV感染表现为无症状性感染 诊断依据 1、疾病高发人群: 1)母亲孕期有原发感染或再发感染的新生儿 2)1岁以下婴儿 3)艾滋病患儿 4)接受骨髓、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者 5)接受大剂量或长期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6)其他免疫抑制的患儿 2、临床特征 1)先天感染:常有多系统器官受损或以下1种或多种表现不同组合形式。 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和肝脾大最常见。 可有血小板减少性瘀斑,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如头小畸形、脑室扩大伴周边钙化灶、感音神经性耳聋、神经肌肉异常、惊厥和视网膜脉络膜炎。 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脑脊液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常见腹股沟斜疝等畸形。 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生率在症状性感染高达25-50%,无症状性感染可达10-15%,可呈晚发性或进行性加重。 2)HCMV肝炎:多见于婴幼儿期原发感染者,可呈黄疸型或无黄疸型或亚临床型。有轻-中度肝大和质地改变,常伴脾大;黄疸型常有不同程度胆汁淤积;血清肝酶轻-中度升高。轻症有自愈性。 3)HCMV肺炎:多见于6个月以下原发感染的幼婴。多无发热,可有咳嗽、气促、肋间凹陷,偶闻肺部罗音。影像学检查多见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可有支气管周围浸润伴肺气肿和结节性浸润。可伴有肝损害。 4)输血后综合征:多见于新生儿期输血后原发感染者。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发热、黄疸、肝脾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和异淋增多。常见皮肤灰白色休克样表现。可有肺炎征象,甚至呼吸衰竭。在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病死率可达20%以上。 5)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多为年长儿原发感染的表现,婴幼儿期也可发生。 有不规则发热、不适、肌痛等,全身淋巴结肿大较少见,渗出性咽炎极少,多在病程后期(发热1-2周后)出现典型血象改变(异淋5%); 90%以上血清肝酶轻度增高,仅约25%有肝脾大,黄疸极少见。 6)免疫抑制儿童的症状性感染:原发感染和再发感染时都易发生。 最常表现为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异淋少见。部分因免疫抑制治疗有白细胞减少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其次为肺炎。 肝炎在肝移植受者常与急性排斥反应同时存在,以持续发热、肝酶升高,高胆红素血症和肝衰竭为特征。 肾移植受者可发生免疫复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