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球化学-第三章 干酪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干酪根 kerogen;第三章 干酪根;第一节 干酪根的概念; 后来认识到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即使在含量非常低的情况下也能通过人工裂解和长时间的地质埋藏中生成液态石油,因此White(1915)和Trager(1924)将干酪根定义为沉积岩中能够生成石油的所有有机质。
在这一时期,干酪根是“加热岩石时能够生油的有机质”的代名词(Down和Himus,1941)。但这一概念也引起了一些混乱,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包括生油的干酪根和已经生成的可溶有机质。
Breger(1960)建议不考虑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仅根据形成干酪根的有机物的化学组成来定义干酪根,根据活体生物有机质的结构,他将干酪根定义为能抵抗生物降解并保存在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如木质素、色素、类脂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能够生油,但仍然没有解决可溶有机质和不溶有机质的问题。;第一节 干酪根的概念;第一节 干酪根的概念;第一节 干酪根的概念;第二节 干酪根的制备;第二节 干酪根的制备;第二节 干酪根的制备;第二节 干酪根的制备;第二节 干酪根的制备;第二节 干酪根的制备;第三节 干酪根的性质;第三节 干酪根的性质;第三节 干酪根的性质;二、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一些典型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三、干酪根的显微组分及其特征;显微组分;丝质体(Fu) ;孢子体(S) ; ;第四节 干酪根的类型划分;优点:采用的是原子比参数,反映干酪根总体的元素组成及其性质,对确定干酪根的类型和生油潜力是有意义的。
不足:该分类方法受有机质演化程度的影响,从Van Krevelen图上可看出:各类型干酪根随埋深增加、温度升高而发生演化,其H/C、O/C原子比逐渐趋于接近,因而在干酪根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用此法分类较困难。另一方面,相同类型干酪根,因受近地表风化的影响,其O/C原子比有较大增加,H/C原子比稍下降。 ;二、干酪根的显微组成分类
目前国内普遍通行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干酪根类型指数——TI值来进行分类,具体办法是将鉴定的各组分百分含量代入下式计算TI值; 优点:能通过干酪根的形态、颜色、透明度、荧光等特征,直接观察干酪根,确定干酪根的显微组分,具有直观、快速、经济、简单等优点,应用也较广泛,适用于有机质的各个演化阶段。
不足:观察到的只是一个样品中干酪根的很少一部分,而具有形态的干酪根,包括一些动、植物微化石和碎屑,如藻、孢子等,又只代表干酪根显微组分的一小部分。完整的微化石很少,大部分为无定形干酪根,没有确定的形态和结构,无法根据光学性质加以鉴定。 ;三、热解色谱分类方法
烃源岩快速评价仪(Rock-Eval)
S1:岩石中300℃以下已存在的游离烃
S2:300~500℃岩石中干酪根热解烃的含量(潜在烃),也含少量的重质组分的裂解产物
S3:干酪根中含氧基团热解为CO2的含量;第四节 干酪根的类型划分; 岩石热解参数分类法具有快速的优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S3测不准;
(2)随成熟度增高,S2不断降低,导致H/C变低,而且在成熟度高时与应用H/C原子比和O/C原子比划分干酪根类型一样,就区分不开了;
(3)Ⅱ和Ⅲ之间的界限太宽。; 干酪根类型划分应采用多种方法互相验证、综合分析,以利于进行正确的判断。Mukhopadhyay等(1985)根据干酪根显微组分组合及其光学特征并考虑氢指数与H/C原子比对干酪根进行了综合分类; Petters(l995)综合应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和总有机碳对干酪根质量的评价。;第五节 干酪根的结构;二、干酪根结构的研究方法;三、干酪根的结构;第五节 干酪根的结构;名词解释 干酪根
简述题
简述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显微组分特征
简述不同干酪根类型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简述依据原子比、显微组分、岩石热解分析干酪根类型的优缺点
简述干酪根的制备流程及注意事项
简述干酪根结构研究的方法及其意义;课外作业一;序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