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ppt

发布:2017-02-15约4.42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主要讲述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述 (一)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通常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深化过程 1.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2.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3.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4.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1.教育制度 2.劳动就业制度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管理制度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 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2.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 第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 1.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2.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3.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 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寄存器中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的新特点: 1.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而且涌现出一些新的利益阶层,利益主体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 3.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围绕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问题,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 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措施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