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济南市教研室职教《机械基础》一、目前课堂教学现状与分析
1落实课标情况
《机械基础》课程,是以研究机械和机器为对象的入门学科,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懂得分析机械工作原理的基本方法;能作简单的有关计算;为正确认识机械的工作过程、学会分析其运动规律等打下理论基础,最终实现正确使用机器或指导机器的制造加工的目的。
现在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所设机械专业都将《机械基础》课程作为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改革,《机械基础》课程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各学校使用教材版本不同,也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因此存在各职业学校实际开设《机械基础》课的情况并不一致,在课时总量和每周课时的设置以及选修内容上存在差异。
2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机械基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知识,并且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本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从事来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今后的职业活动、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近几年《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在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新的要求下,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以学习中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导,以技能实训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合机械基础学习是以理论为主的特点,教师们积极探索符合职业中专学生实际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情景式的分层教学,通过讲练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技能练习的自觉性。
3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的,教学中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在尽力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并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这也导致了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削弱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学生的积极情绪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厌学混日子情绪严重。学生的表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上课,学习指导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学的没劲,教师教的吃力窝火,形成了教学上的恶性循环。
机械基础知识是目前各学科中概念最多、内容最抽象、章节联系松散、理论与实际联系最多的一门学科。有些机械基础的教师,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以及教师本身没有对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更新和提高的要求,以致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也无法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技能掌握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课堂教学课型分类与基本要求
《机械基础》的授课类型可分为新授课、阶段性实习课、复习课、和测试课。
新授课。在上课的体系中是一种基本类型,主要指传授新知识新技能的课。其结构要求一般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并揭示课题意义;讲授或演示新知识技能;概括小结本课重点;布置作业。本类课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或演示新知识技能。
阶段性实习课。主要是使学生在有一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在工人的指导下,拆装简单和机构或典型机构,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更好地加以“消化、吸收”,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阶段性实习课的目的是进行理实结合,培养技能的训练课。其要求可以综合情境启发、任务驱动、项目研究、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如对于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去观察牛头刨床设备。在工厂师傅加工零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牛头刨床机构的运行情况—刨床进刀时慢时、退刀时快这一现象,非常容易地就明白了曲柄摇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等特点。
复习课。用于学完一个章节或期中、期末的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和巩固前一阶段所学的理论或操作知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其结构要求一般是:组织教学;说明复习的要求和重点;教师采用适当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复习(通过讲解或技能训练,把各知识点连成链);教师小结,进一步明确教材重点、难点和内在联系;布置作业。本类课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旧知识。
测试课。在学完一个章节后,或在学期期中、期末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