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单元第1课书林漫步.ppt

发布:2017-05-25约2.18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书林漫步 导 学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知识的载体,古今中外的形态万千。让我们漫步其中,探寻书籍设计的沿革变迁。 有人说,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形象思维能力绝大部分应归功于汉字———这一形象文字,几千年奇迹般的传承;而这又得归功于各民族的高超的造纸术。总之,书籍依旧是阶梯,我们依旧会攀爬,只是文明大门背后的舞台或许非常大———超过我们所有人的想像 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使纸质书籍的出现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劳动者施展智慧与技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书籍设计形态。 梵夹装 简和策 中国古代用于书写的材料。多用竹或木制成。简是狭长竹木片。若干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在植物纤维纸流行以前,简册是主要的书写材料。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简册了。 叶 子 书页。我国古书原来皆作卷轴,到 唐 代始有叶子。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唐 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 经折装 一张经左右反复折合,呈长方形的折子形式。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书页上,糊以尺寸相等的硬纸板或木板作为封面和封底,以防损坏。 旋风装 旋风装是中国古代图书的一种装订形式之一 , 亦称“旋风叶”、“龙鳞装”。 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 。其形式是:长纸作底,首叶全裱穿于卷首,自次叶起, 鳞次向左裱贴于底卷上。 其特点是便于翻阅, 利于保护书叶 。 7、包背装 把印好的书页白面朝里,图文朝外对折,然后配页后,将书页折缝边撞齐、压平。再把折缝对面的级边,粘着千供包背的纸页上,包上封面,使其成为一整本书。这样的装订方式称为包背装。包背装实是线装本的前身 书盒 由于书籍柔软易破损,多用书函加以保护。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装成函。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四合套”。此外,还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的精美考究的书盒。 国外的书籍设计 国外的文字记录,经历了使用纸莎草、羊皮纸阶段。 走向世界的中国书籍设计 20世纪是书籍设计试验的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书籍设计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设计家打破封建时代沉闷的局面,丰富了书籍设计的设计语言,为当代中国书籍艺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总之,好的书籍不仅要从形式的吸引上打动读者,同时还要经的“耐人寻味”,这就是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立意和构思,从而使书籍的装帧设计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对书籍设计有了更对的了解和深入的学习,但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实践,下节课我们在来学习如何用手工的方式制作书籍。 纸莎草 纸莎草 卷轴羊皮书 拜占庭圣经 坚实、华丽 二 书籍的结构示意图 书籍的组成 :封面、护封、腰封、护页、扉页、内页、前勒口、后勒口、书脊、封底 封面书籍本身来说,有三大功能: 保护书籍不受损坏 宣传介绍书籍内容 美化书籍吸引读者视线 * * 第二单元 读书、爱书的情结 中国的古文字起源与发展 最早记事: 结绳记事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在纸尚未问世之前,古代中国的文字资料有哪些许多不同的载体? 汉字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是踏着书籍的阶梯不懈攀爬的过程。从蒙昧蛮荒到跨入文明的门槛,书籍维系着文明传承的源动力.早在商朝,甲骨文因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成为汉字的最早的起源。后来人们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从而形成了金文。书写方式的真正飞跃,在于竹书和帛(bó)书的出现,人们开始用毛笔蘸墨极其便捷地记录文字。 甲古文 【初期的书籍】 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靠语言相互沟通。但语言受时间的限制,因而古人便采用结绳、刻木以及简单的图形符号等方法来帮助记忆。但是,只有文字才能准确记录语言和表达思想。 【殷代和西周早期】人们将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 青铜铭文 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墨子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这是对于纸书出现以前书籍制作材料的概括。 宣 纸 帛书 玉版 竹简 西藏吐蕃时期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源于古印度用梵文书写的贝叶经古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教经典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书写在贝多树叶上。 卷轴装 6.蝴蝶装 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