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pdf
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点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①儒家思想居正统地
学习目标:位;②减少变法的阻力;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④顽固势力强大)来论
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结果和影响,分析失败的原因。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2.成因
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经过,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
知识梳理: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会受到很大阻力,而且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
识是有局限性的,他幻想的“中西结合”不符合社会现实,也难以实现。
1.维新运动背景
知识延伸维新运动的社会条件
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5)创办报刊: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湖南《湘学报》,《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
等.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6)兴建学堂:创办时务学堂、万木草堂,宣传变法理论(讲学,宜传变法图强)
思想条件西方启蒙思想对维新派的影响。
(7)组织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组织基础1895年强学会、1898年保国会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的相继成立。
(8)思想论战: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论战的焦点在于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
个人因素光绪帝的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努力。
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序幕:公车上书(1895)4、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过程: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了解:百日维新内容
的“公车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