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快乐的节日说课稿.doc

发布:2016-12-29约3.7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快乐的节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快乐的节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首诗歌是同名歌曲的歌词。作为一篇儿童诗歌,它的语言生动活泼,清新自然又很好的切合了儿童乐观向上的风貌。诗歌中以“小鸟”“风儿”“花儿”“白杨”等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儿童节快乐的场景,抒发了孩子愉悦的心情。诗歌琅琅上口,易记易唱。唱一唱,读一读,眼前仿佛看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尽情地歌唱,尽情地欢跳。他们像春天一样的花朵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花儿、小溪向他们点头、祝贺、歌唱,他们在祖国的培养下快乐成长。课文插图充满蓬勃生机,使人欢笑,让人陶醉,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跃然纸上。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能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已经养成在初读课文时划出并读一读的习惯,有小组合作的经历,部分同学写话的能力比较强,喜欢画画和读书的同学比较多。经过将近一年的训练,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课前预习的习惯,能够进行独立识字。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诗歌远不及故事来得有趣,也不容易让孩子产生兴趣。因为诗歌的语言跳跃性较强,很难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有我们就更加美丽,有我们就充满希望”和“等身上的羽毛长得丰满,就勇敢地向着天空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吹、祝”等14个生字,会写“吹、地”等6个生字。 2、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鲜艳的红领巾”“欢快地流淌”等短语。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幸福生活,激发爱国情感,从小树立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中可以将歌曲引入教学但却不能喧宾夺主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时还是应以学生的诵读和想象为主,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诵读训练,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中描绘的快乐意境。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培养语感、收获知识、体验快乐。语言训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儿童语言的发展大致经历“认识-----理解------运用”三个阶段)。我们在语言训练的“载体”的设置上应该经常地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在教学可借助画面来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表象,并让孩子们反复的朗读,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合理想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抓住“谁在歌唱、祝福什么?你听到了什么祝福?”等问题进行教学。理清诗歌脉络,通过朗读、背诵、问答、对话、讨论交流、联想等形式引导学生诵读吟咏,感悟活泼的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感受儿童节快乐的场景,并将自己愉悦的心情通过朗读释放出来,体验快乐,收获快乐。?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快乐的节日》。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快乐”? 1、板书“节日”? 2、通过问话?“你知道哪些节日”“哪一个节日是属于少年儿童”的节日来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 3、再让生用“六一节是个------的节日”说一句话,从而引出“快乐”并定位“快乐”。? 4、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直观感受快乐,并设问“你想学学这首快乐的歌吗?它就藏在咱们的书本里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自读自悟,感悟“快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果要求全体学生用一种方式来学习,既枯燥又没有效果,而且会削弱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一是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二是为了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当然最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具体步骤如下:?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划出生字词,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让学生同桌之间互读并进行评判,这一环节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 3、交流汇报读书情况,检验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指导识字。? 4、积累词语,拓展运用。 5、分类指导,正确书写。 (三)、?诵读吟咏,体验“快乐”?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思结合。在反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