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商务星球版.doc

发布:2018-09-18约2.7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第一单元 地球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 “浑天说” “球形说” 不规则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体的例证:月食、登高望远、海边观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 3 3 描述地球大小的基本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旋转轴——地轴,地轴和地面的交点:北极和南极 5经纬线(经纬度)构成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赤道平行的圆 连接南北两极与赤道垂直的半圆 形状特点 圆 半圆 长度特点 不相同(最长是赤道,最短是极点) 相同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标度范围 0°—90° 0°—180° 零度线 赤道 本初子午线 相同度数的区分 N(北纬)S(南纬) E(东经) W(西经) 度数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向南北递增 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递增 划分半球界线 赤道 20°W—160°E 特殊线 南回归线23.5°S 北回归线23.5°N 南极圈:66.5°S 极圈 东西经度分界线:0°经线本初子午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 数量特征 无数 无数 备注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5.划分界限 名称 界线 范围 划分南北半球 纬线赤道 北半球(0°-90°N) 南半球(0°-90°S) 划分东西半球 20°W和160°E 东半球(20°W—0°—160°E) 西半球(20°W—0°—160°E) {判断东西半球: 小东:<160°E { 小西:<20°W 划分五带 热带—(0°-23.5°)北温带—(23.5°N-66.5°N) 北寒带—(66.5°N-90°N)南寒带—(23.5°S- 66.5°S) 南寒带——(66.5°S-90°S) 划分高中低纬度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6.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 公转 定义 绕地轴旋转 绕太阳运动 周期 一天 一年 方向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地轴的变化 倾斜的,地轴北端指示北极星方向 倾斜的,地轴北端指示北极星方向 意义(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季变化现象、五带、昼夜长短的变化 图示 7时区:每个经度15度划分一个时区,全球一共划分24个时区。 8计算时区?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 9.五带的划分及其特征: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少。 热带(纬度23.5°N~23.5°S):气候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 寒带(纬度66.5°~90°):气候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纬度23.5°~66.5°):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变化 月份 春分 3月21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 3.4.5 夏至 6月22前后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6.7.8. 秋分 9月23前后 赤道 昼夜平分 9.10.11 冬至 12月22前后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12.1.2. 北半球的节气(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第二单元 地图 1.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千米化厘米加五个零):①线段式 ②数字式 ③文字式 (2)图幅相同: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粗略。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方法: (1)一般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画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 (3)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坡缓。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部位的表示方法: ①山顶:一般用▲表示。 ②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③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④鞍部:两组等高线凸形相对称的地方。 ⑤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4.五种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平原:海拔低于200米,地面平坦广阔。 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地面起伏和缓。 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低于500米,相对高度小,坡度和缓。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地图的种类和运用:政区图、城区图、地形图、交通图、影像及电子地图等。 电子地图的应用:确定出行路线 确定地理位置 进行分类搜索 第三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