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关汉卿散曲二首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此曲的行为细节与心理描写很值得注意。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写主人公送别时的强烈感受,后三句写主人公分别瞬间的两种心情:刚刚是“舍不得”的伤痛,转眼是“好去者”的叮咛。送别主人公性格之爽利、情感之真挚显得格外鲜明,并令人回味无穷。 《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 在中国散曲史乃至诗歌史上,《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在这篇曲中以借物喻人的手法,巧妙运用谐音和双关的语言艺术,通过对“珠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咏唱,来表现对朱帘秀的赞美。不管从友情表现还是爱情表现看,这都是一篇具有高尚情感境界的优秀作品。 此曲构思奇绝而巧妙,感情真挚而热烈。曲中对朱帘秀的赞美颇具匠心,阅读时必须细加体会。 在元代杂剧家中,关汉卿因作品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而影响深远。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与他的天赋分不开,据元末熊自得的《析津志》说,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另一方面,也与他对戏剧的热爱有密切关系,据明代臧晋叔说,关汉卿“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喜爱的事业作为“我家生活”,他就能战胜任何困难,就能在哪怕是最为贫瘠的土地上开出成功之花。 1.抒情文段 为什么饱读诗书的关汉卿,离社会最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的心那么近?是历史的选择! 只有在关汉卿的笔下,我们才可以读到生活在人间地狱中的人们如此绝望的声音:“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也只有在关汉卿的笔下,你才可以读到这样的文字:“这的是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声声泪,字字血,呼天抢地,痛彻骨髓! 这样的文字,没有半点温柔敦厚,有的只是杀伐之气! 这样的文字,是控诉,是声讨,是檄文,是火山爆发般的冲天怒气的大宣泄,是大绝望之后的大清醒! 2.联想文段 朱帘秀是甘心做关汉卿的吹鼓手的,当关汉卿面对一个被冤杀的女子而一气呵成《窦娥冤》后,关汉卿对于是否让朱帘秀演出犹豫不决。他很清楚,这本杂剧的演出是祸还是福。底稿在箱底尘封了数日,关汉卿陷入了情与理的抉择:出于义愤,为了无辜者的一丝安慰,就应该义无反顾的公演;如果为了保全自己,保护朱帘秀,不再掀起更大的政治风波,应当将沉重压下,将痛苦掩埋。 但关汉卿无法抑制自己胸中怒火火山式的喷发,无法遏止自己内心洪水般的汹涌。他放声痛哭,如窦娥般,使风云为之变色,江海为之翻腾。他知道,虽然这样的事情在元代统治的八十九年间只是一波涟漪,但这个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完全可以表现这个时代的悲剧。用舞台将这个悲剧展现,定会起到凝固历史的作用,将残暴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漫步窦娥巷 屠吉迁 两行低矮的小瓦房,一条幽深的小巷,勾勒出浓浓的乡情。 悄然走过了十六载,多愁善感的我从心底深处对小巷产生了一种眷恋之情,而对这记录着一段深邃历史的普通小巷,我想说:“我爱你,窦娥巷!” 我徜徉在繁华的都市中,品味着古朴淳美的窦娥巷悠远的历史记忆,感受着这段悠长的历史带给我心灵的撞击。 大家还记得元朝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经典剧作《窦娥冤》吧!那“六月飞雪、血溅白绫”的场景,让太多的过往此地的人伤感地离去。那是一个千古奇冤,是腐朽势力对劳动人民的严重摧残。“窦娥”二字,无形中充满了太多的怨气,始终铭刻在后人的记忆中。我想这与巷子本身独特的内在气质并不相匹配。我知道,凭着我的一支钝笔,无法替巷子传神,但固执的我却偏要触动内在的心灵,倾听那段心酸的历史。 巷子笼罩在蒙蒙的雨雾里,别有一番情趣。地面半干半湿,冒着轻微的热气。潮湿的空气中夹着新鲜的泥土味儿,伴随着青草的芳香,扑面而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吸上一口,生怕这一切在短暂的一瞬间消失了。这雨,对巷子里的植物来说,就是一种恩赐。那些花草,犹如一下子触动了生命的琴弦,贪婪地吮吸着这雨露。这生命的本能让巷子有了生机,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美感。一只小蜻蜓震颤着翅膀,停在一枝枯干上,偶尔震动起细长的尾巴。雨巷的巷口是孩子们的乐园,银铃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伴随着习习凉风,似乎能够穿透心灵,驱散那满心的惆怅。 小巷美,小巷人更美。我觉得,巷子里的人们承袭了流水的性格,急湍处汹涌澎湃如豪侠,静流时平静蜿蜒如处子,热情豪放的男人们和宁静温柔的女人们让太多的素不相识的过客们带走太多的感动。 窦娥呀,你的冤情早已得到昭雪,你的善良也早已为后人所铭记,你成为一段历史,你的名字将永远为后人所回忆。 无论身在何处,这条巷子,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我似乎又看到,这古朴年轻的小巷,正向那更美好的明天走去…… (有删改) [赏评] 本文用委婉细腻、饱含深情的文笔,叙写了游览“窦娥巷”的所见所思,由现实到历史,由历史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