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方山子传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构思奇特 这篇文章构思奇特,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籍贯、世家……而是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以方山子的“隐”与“异”结构全篇,做到了“一线贯穿,不离主旨”,紧凑地表现了方山子的不同寻常与卓立无匹。 2.语言奇妙 作者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而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在得知作者被贬黄州时,方山子竟没有一点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巧妙而准确地展现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着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于黄州期间。方山子,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后折节读书,有志用世;到了晚年,由于终不遇,乃隐于光、黄之间。而他的隐逸,又并非是因为无法走上宦途,可见他的理想不是追求个人地位。方山子家境殷富,而自愿过庵居蔬食的生活。 作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传主少年和晚岁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 少年时何等的意气风发,飞扬恣肆;晚岁时又是何等的安贫乐道,心境恬然。总的说来,侠和隐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这同时也反映了苏轼的矛盾心态。 [适用话题] 苏轼的旷达 一向凌云壮志的文士何时蜕变为缺月下的幽人? 手握曲曲折折的竹杖,洒脱的胡须微微下垂, 瘦弱的身躯披上一件单薄的青衫,一双淡定 的眼睛从容不迫地望着远方。就这副简单的 架势,就这般简单的面容,要经受多少风风 雨雨? 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 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 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唯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 “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 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 隐隐间,我看到一群笑语盈盈的人滑过历史,一群捧着苏词的人赞叹不绝,还有一缕清痩的魂魄飘在江畔,江面无痕…… 【赏评】 这是一篇解读苏子心迹的美文。文章从“旷达”二字入手,分析了苏轼思想情感变化的三个阶段:“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这三个层次,步步深入,揭示了苏轼“旷达”背后的辛酸、无奈,并由这辛酸、无奈升华成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 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 栏目导引 课前 预习案 课堂 探究案 课后 拓展案 巩固 提升案 第二单元 8 方山子传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古诗品韵 行香子 过七里濑 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