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临床护理 .pdf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临床护理
目的:研究引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分析其预防与护理
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感染与非感染组相关感染因素。结果:感染组中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7株)、
葡萄球菌(11株)、大肠埃希菌(5株)最多;感染组导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
均长于未感染组;apacheii评分、glasgow评分、血蛋白水平较低;进行胃肠内
营养较少,气管切开较多;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要有效避免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必须采取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对人为可控因素进行严
格控制。
标签: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持久的静脉通路,将肠外营养液输入,并能
对中心静脉血压进行动态监测,为治疗与护理提供了良好条件[1]。然而在临床
实践中受患者机体免疫力、疾病类型、操作人员不科学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使得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增多,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加重了患者
病痛。为有效防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我院对30例CRI患者临床资料进
行全面分析,找出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及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ICU留置中心进行静脉导
管治疗患者60例,其中30例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且所有感染患者均符合
美国《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2];30例直至拔
出中心静脉导管前,均未出现感染征象。感染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
例;年龄61~88岁,平均(71.23.1)岁;原发疾病:脑出血5例、慢性阻塞性
肺病4例、肾病综合征6例、消化肿瘤10例、急性胰腺炎3例、其他2例。未
感染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1~91岁,平均(72.73.6)岁;
原发疾病:脑出血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6例、肾病综合征5例、消化道肿瘤8
例、急性胰腺炎4例、其他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上均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三腔静脉导管;经颈内及锁
骨静脉插入导管;在无菌环境下以平板法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培养;以Vipek-32
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在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
感染后,将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并依据导管及血培养结果调整维生素用量,必要
时进行激素治疗,密切观察患者体征、病情。
1.3观察内容分析感染组病原体种类;对比分析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
染的因素(患者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患者体征、气管切开状况及胃肠内营
养)。
1.4统计学方法以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处理,用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
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组病原体类型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病原菌共30株,其中白色念
珠菌7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埃希菌5株、阴沟肠杆
菌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真菌1株。
2.2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比较感染组入院时急性生理评分、
年龄评分及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格拉斯哥昏迷
(glasgow)评分及血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均
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13例进行胃肠内营养,未感染组21例;感染组气管切开
29例,未感染组为21例;且每项两组比较差异显著,3讨论
从研究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以白色念珠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为
主要病菌,若在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穿刺部位护理不合理,则会使皮肤寄生
菌通过穿刺点经过导管面进入导管尖端,进而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从患者体征
来看,老年、体弱、存在基础病的患者较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而从外界因素
上来说,置管时间越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几率就会越大,而一管多
用、营养液、血液注入在导管口形成血栓,也可增加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操作
不规范,如未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冲管、封管,可引发感染。因此,除患者免疫力、
疾病类型等因素为不可控因素外,其他因素主要为人为原因,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