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操作程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操作程序(SOP)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T38T)、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检查至少还需要具备以下两项中的一项:
1.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5cfu)或者定量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03cfu),同时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血培养结果一致(种属和药敏结果)。
2.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检验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的5倍以上;中心静脉导管血样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早2h以上。
血管内导管包括:输液泵、经皮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脐静脉导管、胳动脉导管、血液透析导管等。
一、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目的
1.采取有效的预防与监控方案,预防发生CLABSI,保障患者静脉治疗安全,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
2.降低CLABSI的发生率,避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和延长住院日。
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制定预防与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与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职责。
2.医护人员定期接受血管内导管置管、维护和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3.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理队伍,设立置管护士准人机制,提高静脉置管患者的管理质量。
4.严格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患者留置静脉导管期间,每日评估导管功能状态;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5.在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前提下,中心_脉导管的端口或者腔道应尽减少。
6.医护人员评估CLABSI的危险因素,实k预防与控制措施。
7.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共同开展CLABSI的目标监测,持续质量改进。
三、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规程
1.评估患者置管需要,严格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2.评估患者病情、治疗方案、药物性质及血管情况,合理选择输液工具和血管在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腔道少的中心静脉导管,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成人中心静脉通路。
3.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留置导管的必要性、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并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
4.准备置管所需物品,检查物品质量,确保质量完好、在有效期内;置管室环境应整洁,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5.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和手卫生,首选葡萄糖酸氯已定消毒液对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穿刺时提供最大无菌屏障,即操作者与助手均执行洗手、戴帽子、戴口罩、穿无菌隔离衣和戴无菌手套,对患者应采用一整张无菌单从头到脚整个覆盖,只露出穿刺部位。
6.尽量应用超声引导置管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皮肤定植菌迁移导致血流感染的危险性。
7.登记患者置管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年龄、性别、诊断、置管时间、置入长度或外露长度等。
8.护理人员每班评估置管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及导管外露长度。观察有无局部感染的征象(如红斑、脓肿、硬结等情况);关注患者的主诉及辅助检查异常值,如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血尿、白细胞升高、寒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导管,分析、查找原因,必要时请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士会诊
9.保持接头处无菌。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前,应用酒精棉片使用机械摩擦力用力擦拭消毒导管接头10 ~ 15s,待干后方可连接输液管或注射器。
10.静脉输液结束后,使用10 mL以上注射器抽取0.9%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防止导管堵塞。输注血制品、脂肪乳或肠外营养液后,则立即冲洗导管。
11.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和导管输液接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若敷料出现卷边、松脱,穿刺点渗血、渗液等情况,则随时更换;东通管、肝素帽、正压接头在输血、血制品、脂肪乳或肠外营养液后应立即更换,在任何情况下取下之后都应丢弃,不得重复使用。
12.医护人员每日评估患者中心静脉导管保留的必要性,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13.记录静脉导管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定期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实施改进措施,确保导管的安全使用。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流程图
操作流程 要点说明
评估患者置管需要要
严格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1.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2.在能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前提下,中心静脉导管的端口或者腔道应尽量少
选择合适导管
1.评估患者血管情况.介观选择输液血管
2.置管人员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