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鲁教版第一单元课件第2课《长亭送别》..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描绘了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偷偷到西厢房和张君瑞相会订终身的场面 描绘了崔莺莺送张君瑞上京应考,在十里长亭黯然伤别的场面 理清剧情结构 一、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二、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三、长亭分别(临别叮嘱、离别愁思)——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对《滚绣球》一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B.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借柳丝疏林与斜晖这些别有特色的客观之物,准确寄寓了人物的主观之情。 C.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这句话写马儿行得慢,车儿跟得快,唯如此才能两厢厮守,写出了这一对离别人的一片微细心思。 D.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以写实的手法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手法; 五个叠词; 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 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1、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2、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讨论第三部分 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重点赏析第四部分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