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ppt

发布:2017-02-26约6.2千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何况 “况且”和“何况”都表示进一层,但“何况”带前后对比意味,有反问语气。 3.总算 从语意重点和语气角度辨析:“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横线前有“我的付出”,根据句意,横线处应为“总算”。 4.(2014·浙江卷)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________一个人。(不只/不止) 5.(2014·江西卷)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________太不礼貌了吧。(不免/未免) 4.不止 从词性功能角度辨析:“不只”是连词,是“不但,不仅”的意思;“不止”是副词,可以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5.未免 从语气和用法角度辨析:不免:副词,免不了,只能用在肯定句中,不能用在否定句中。“未免”的意思偏重于“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它是对别人做法的一种评价,用在肯定句或否定句中都可以,符合该句的语境。 6.(2014·四川卷)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________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从而/那么) 6.那么 从搭配角度辨析:“从而”不能与前文“如果”搭配。 【技法归纳】 虚词辨析四角度 1.辨词性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如“不止”和“不只”。“不止”是动词,做谓语;“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和其他连词组合起到连接句子的作用。 【技法归纳】 虚词辨析四角度 1.辨词性 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如“不止”和“不只”。“不止”是动词,做谓语;“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和其他连词组合起到连接句子的作用。 2.辨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 不同的虚词有着不同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如“对于”和“关于”,都是介词,但用法不一样,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情用“关于”;“固然”和“纵然”,都可与“但”搭配表转折,但“固然”表示的是“既成事实”,而“纵然”表示的是“假设事实”。 3.辨表达关系 不少虚词在使用中有固定的表达关系。如:①进而:表示递进关系;从而:表示目的或因果关系; ②“惟其”表示因果关系,“唯有”意思是“只有”,往往和“才”搭配表示条件关系。 有些虚词可以和其他虚词组合,表达几种搭配关系,这时需结合语境来选择。如“不但”与“而且、反而”都能搭配,但表达关系不一样。“不但……而且……”是表示“正”进一步,而“不但……反而……”则表示“反”进一步。 4.辨语气 主要是针对表示语气的副词或助词。如“不免”和“未免”,“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 高考复习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一 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等。 近5年浙江卷把实词和虚词放在一起进行了考查,近义词辨析是山东卷的重要考点。 2016年浙江卷考察了3个成语,一个俗语。 【例1】在下列句子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并思考从什么角度辨析这些词语。 1.(2015·江苏卷)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徘徊/踟蹰) 2.(2015·江苏卷)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积聚/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3.(2015·湖北卷)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______。(鉴别/甄别) 1.徘徊 2.积淀  3.甄别 答案:1.徘徊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踟蹰”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此处应填“徘徊”一词,突出来回反复。 2.积淀 “积聚”是“积累”的意思。“积淀”: ①【动】积累沉淀;②【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此处应填“积淀”,取“积累沉淀”义。 3.甄别 “鉴别”是辨别(真假好坏),常用于对艺术作品的分辨识别。“甄别”指审查辨别(优劣、真伪);考核鉴定(能力、品质等)。句中是为了确定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品种,所以应该用“甄别”。 4.(2015·全国卷Ⅱ)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______,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 5.(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