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心理解释.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例1: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 例2: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 例3: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 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例: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他/她真实的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在心里对学生抱有的期待与形象会影响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结果。这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助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的舞台剧《皮革马利翁》的主人公皮革马利翁而定义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当有一天,他对自己雕塑的一位少女雕像爱慕不已,以致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天天期盼那石刻的雕像能够真的活过来和自己厮守,终于,那尊雕像竟然真的活了。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当怎样的角色? 他们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分别解释“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积极利用以上三种心理效应? 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对象应怎样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 * 对外汉语教师心理 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权威者的角色、心理工作者的角色 学习的示范者 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的组织者 教学的研究者 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 专业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学习的示范者 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的组织者 教学的研究者 语言的示范 发音吐字:“字正腔圆” 遣词造句:规范准确 语义表达:明晰流畅 汉语书写:工工整整、笔画清楚、笔顺正确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示范,特别是交际文化的示范 问候语 习惯用语 …… 学习的示范者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课堂讨论; 指导学生课外复习; 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勤说汉语; 指导学生常用汉语。 学习的指导者 设计教学方案; 选择教学材料; 实施教学活动; 分配教学资源; 调控教学进度; 组织课外活动。 研究教学理论; 研究教学方法; 研究教学对象; 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专业知识技能 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 系统的语言学知识 掌握语言教学技能 宽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知识 适当运用外语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普通语言学: 一般的语言学原理 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等 汉语言学: 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 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纯正的语音、语调握语言教学技能 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知识 语言学习策略知识 二语习得过程 学习环境 学习方式 文化背景 语言教学策略知识 汉语知识的传授 语言技能的训练 文化因素的处理 汉语水平的测试 学科教学法知识 学习管理 学习资源管理 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教语言,还传播中国文化,因此,他们还应该掌握以下文化知识: 中国历史 中国风俗民情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同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来自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还应该掌握对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