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复旦精品高职-第七章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与特征.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护理心理第七章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与特征项目一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任务一概述任务二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任务三患者心理反应的若干规律项目二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任务一特殊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任务二其他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征任务三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学习目标1、 识记患者角色的行为特征。2、识记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及其影响因素。3、识记急、危、重症、癌症患者心理反应的主要特点。4、理解患者角色模式的表现形式。5、理解患者术前焦虑程度与其术后效果之间的倒“U”字型函数关系。6、理解慢性疾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7、参照急、危、重症患者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缓解其心理压力。8、依据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反应特点为其身心康复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9、 依据器官移植患者心理反应特点为其制订心理支持、辅导的对策。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一、 患者角色的行为特征原有角色退位合作意愿加强进入患者角色,归属新的人际群体、取得他人理解与支持等需要均可强化患者的人际合作意愿;历经患者角色者,多数患者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诊治其病症。患者为诊治疾病不得不迫使原有社会角色暂时退居其次,甚至完全以患者角色取代原有角色。自制能力减弱 求助愿望增强康复动机强烈面对疾病所致身心危害和损伤,强烈的康复动机易致患者“病急乱投医”,道听途说地选择康复捷径,结果却“欲速则不达”。疾病所致身心失衡、情绪多变等,也易使患者产生对医护人员、亲友的依赖,自我调控能力下降等。疾病状态下很少有个体能独自排遣病痛,故求助他人的愿望显著增强。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二、 患者角色模式角色行为冲突指个体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所致行为不协调。角色行为异常指患者角色适应不良的一种特殊类型。角色行为强化指个体进入患者角色后因过度认同疾病状态而致其“患者角色行为固着”,对康复后回归原社会角色忧心忡忡等现象。角色行为缺如指未进入患者角色。角色行为减退指个体进入患者角色后,因家庭生活、工作环境变化而迫使其淡出患者角色的现象。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三、 患者的就医行为(1) 主动就医行为:指人们察觉“病感”或经他人提示并认同自己有病时,主动前往医疗机构或要求家人陪伴就医的行为,该行为在就医个体中占绝大多数。(2) 被动就医行为:指患者无法和无能力作出就医决定和实施就医行为,而由第三者帮助或代为就医的行为。(3) 强制就医行为:指个体虽自知患有对本人生命形成威胁或对社会、公众形成危害的严重疾病,却无“病感”或就医动机。1、患者就医行为的类型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三、 患者的就医行为2、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1) 患方因素: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 疾病认知2) 既往就医经历3) 社会支持4) 个体人格5) 个体的社会经济状况6) 其他个人因素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三、 患者的就医行为2、影响就医行为的因素(2) 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 就医条件:主要指患者所就医场所的行医理念、医疗设施、医疗水平、交通状况等与其就医期望吻合与否,也是引发其相应就医动机及行为的前提。2) 就医经费:主要指医疗费用高低、就医个体所承担经费的支付比例、人们对医疗经费的价值认同等。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四、 患者的遵医行为(1) 疾病因素: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疾病不严重的个体,遵医行为往往较差。(2) 心理社会特征: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信念、社会经济地位、心理特征等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1患方因素2医方因素(1) 医(护)患沟通(2)医护人员的公众形象ABC3治疗相关因素①治疗或护理方案的复杂性②治疗效果③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知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任务二 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一、 主要内容角色适应的需要身心失衡的患者,需适应从未体验的新角色。患者住进医院,不只是单一地面对陌生环境,还需与素昧平生、同处身心失衡状态的其他患者朝夕相处。12恢复健康的需要当伤病所致人们丧失部分组织器官、某种躯体功能或卧床不起时,人们才越发感到健康之宝贵。恢复健康几乎成为患者的第一需要,此有助于患者采取有利于康复的行为,促进患者康复。项目一 患者的心理反应规律任务二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一、 主要内容保障安全的需要安全需要常与个体的自我保护能力呈负相关,即个体的自我保护能力越差,其安全需要越强烈。34群体归属的需要患者入院后离开亲人、朋友,可强烈地感到孤立无援;病痛常可使人更多表现其情感脆弱的一面,特别渴望他人的同情、安慰,所以患者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此时,住院患者多产生更强烈的归属动机,需要得到新人际群体的接纳、认可和支持,需要从病友、医护人员处获得疾病、治疗的相关信息。项目一 患者的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