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平面交叉口方案的设计研究进展.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传统平面交叉口方案的设计研究进展■ 顾九春鲁东大学交通学院,烟台264025摘要:回顾总结了国外非传统平面交叉口设计研究的7种具体方案,分析了每种方案的车流组织方式,并初步探讨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和实施条件,以期能引起国内学者对非传统路口设计和其他运行管理策 略的重视。关键词:非传统平面交叉口;设计;车流2)通过变革路口的左转车流流向来减少路口信号控制的相位数(一般减少为两相位);3)减少路口 冲突点的数量和分离剩余的冲突点。对于非传统平 面交叉口方案的研究,国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已设计了十几种非传统设计方案,而其中的一 些方案仍在研究和仿真试验阶段。在国内比较常见 的是U型远引左转和利用街区左转组织的非传统平 面交叉口方案。交叉口设计的目的是使路口运行得安全、高效和快捷,交叉口左转车流不仅是产生冲突点最多的 一个流向,而且也影响直行方向主要车流的通行, 可以说左转车流的运行方式是影响交叉口性能的最 重要因素。传统的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案对于左转车 流的组织通常是设计专用左转车道、设置左转专用 相位来降低左转车流对直行车流的干扰。对于小负 荷和中等负荷的路口,传统方案是非常有效的方 式,而当路口流量增加到过饱和时,传统的平面交 叉口方案和各种现有管理策略都显得力不从心。因 此,从变革左转车辆交通组织方式的角度进行非传 统平面交叉口设计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回顾总结了 国外非传统平面交叉口设计研究的 7种具体方案, 分析了每种方案的车流组织方式,并初步探讨了各 种方案优缺点和实施条件,以期引起国内对非传统 平面交叉口设计和其它运行管理策略的重视。2非传统平面交叉口设计方案2.1中央分隔带 U 型远引左转方案中央分隔带U型远引左转方案把路口的左转车 流远引到路口下游,通过主干道较宽的中央分隔带 上的跨越车道实现U型转弯来组织左转车流(如图1)。主干道上的左转车辆需要通过路口 2 次(先直 行,后右转),相交道路上左转车辆在路口先右转, 然后通过U型转弯直行。这种方案除在主干道上实 现 U 型转弯外,也可以在相交道路上实现 U 型转弯 和在 2个方向实现 U型转弯[1]。该方案的信号控制可简化为两相位控制或根据 具体的交通特点实施U型转弯的信号与路口信号的 协调控制,这种方案已在美国密歇根州应用了30多 年。与传统的多相位控制平面交叉口相比,这种方1非传统平面交叉口的概述非传统平面交叉口是通过不同的车流组织和管 理控制方案来减少左转车流对交叉口的影响,其本 质是变革传统的左转车流交通组织设计。非传统平 面交叉口方案主要从3个角度考虑设计。1)设计和 优化的重点是主干道的直行交通流,确保其畅通;41 收稿日期:2006-03-10作者简介:顾九春(1973-),男,甘肃皋兰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E-mail: mailto:gujiuchun@163.comgujiuchun@163.com案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直行车的延误和停车次数、增加了路口的通行能力和主干道交通的连续性。主要缺 点是增加了左转车辆的绕行距离和延误,如果要实施信 号协调控制的话,需要额外的信号设施,运行成本较高。 这种方案适合于主干道直行流量大而左转流量不大的交 通条件,当左转流量非常高时,需要综合权衡左转车增 加的延误、绕行距离与直行车减少的延误。另外,当主 干道中央分隔带较窄时,也不适合实施该方案。控制。为了确保次干道车辆的排队不阻塞匝道出口,壶柄匝道的末端设置在离路口大约150 m 处。由于主干道上不必设置 U 型转弯或 左转,所以中央分隔带可较窄。如果次干道左 转流量较大时,主路口可采用三相位信号控 制。该路口方案在美国的新泽西、佛罗里达、 夏威夷、密苏里州等都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如 果匝道出口处实现左转困难时,可以在路口 外使用环行匝道满足左转的需要,但是左转 车的绕行距离将更长。该方案也可为次要道 路左转设计分离匝道来实现中央路口的两相 位控制。对于T型交叉口也可使用壶柄匝道实 现调头和左转。图 1 中央分隔带 U 型远引左转2.2超宽街道方案超宽街道的左转车流组织方案是基于中央分隔带 U 型远引左转的方案[2(] 如图2)。这种组织方案禁止次要道 路的车辆直接通过路口,次要道路的直行和左转车一起 使用中央分隔带上的 U 型转弯实现通行,而主干道上的 左转车辆在路口实现左转。这种组织方案本质上是把交 叉口分成 2 个独立的三路交叉口,每个独立的交叉口可 采用两相位信号控制。图 3 壶柄型方案壶柄型方案减少了主干道直行车的延误、停车次数,便于主干道实现线协调控制,也减 少干道的通行空间。然而,该方案容易导致驾 驶员忽视交叉口的禁止左转,又由于主干道 左转车的绕行,其延误增加,尤其当次干道排 队阻塞匝道出口时延误更大。另外,分离匝道 需要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