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对联导学案-教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奇妙的对联
【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2.尝试对对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预习案 自主学习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一、知识链接——对联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chǎng)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到来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副,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喜欢舞文弄墨,常常自作春联。一年除夕,他突然下令南京城家家户户门前必须挂一副春联,并且微服察访,看看有哪一户不挂。在他的带动下,明代题联之风更加盛行。清康熙、乾隆年间,这种风习达于极盛。凡遇大典,楹联如林。如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从大内 (今故宫)经西直门至西苑路,搭起许多牌楼坛宇,每座都挂着为他歌功颂德的楹联。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楹联的字数,无一定数,从两个字到几百字的都有。但以七字至十五字的居多。清代以来兴长联之风,最长的当数清朝“长联圣手”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江楼联》,上下联长达1612字,被称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对联必须是上下两联相对,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而且上下联要结构相同,断句一致。如:文辞——气味;真比——还同;丰年玉——幽壑兰。
2.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上下两联位置相同的词语的词性要一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
和 风 吹 柳 绿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细 雨 润 花 红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3.平仄相对,音调和谐。
传统对联要求仄起平收。古音分为“平、上、去、入” 四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的四声分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极上口。对联要求:仄起平收 古代对联讲究仄起平收。(上仄下平)古代习惯从右边读起,所以面对大门,左边的为下联,右边的为上联。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准,上联末字为“仄声”,即“三、四声”,下联末字为“一、二声”。贴春联,贴春联,从左到右,一二三四。
4.内容相关,上下联系。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但又不能完全重复。从内容的关联性上可把对联分为三类:
(1)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树一代新风,立百年大计。
(2)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总之,字数相等,断句一致。(用字不重复)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结构相当,停顿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仄起平收)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二、师生共同探讨,欣赏教材中的名联
1.欣赏、品味下面的书院学堂联。
①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此联是李秀峰(一说为朱熹)为白鹿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傍百年树”既指书院有苍翠的古树,又用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下联“读万卷书”即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劝勉后学诸子勤奋读书,立志成才。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写读书不忘救国,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下联对仗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琅琅书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