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四章 非正式组织与其行为.ppt

发布:2018-08-31约4.04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 内容 非正式组织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沟通 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 组织目标和个人-群体目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的组织。 特点:①组织目标具体; ②其权力具有强制性服从、正统性、 合法性、稳定性的特点; ③结构一般具有层级式的等级特点; ④信息沟通由组织规章所提供。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是由法定的权力机构所建立,也不是出于权力机构的要求,而是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 一般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群体之中。 产生直接原因:暂时利益一致;兴趣爱好一致;经历背景一致或相似;亲属关系;地理位置一致。 非正式组织 特征:具有牢固的感情纽带; 权力的实施不具有强制性和稳定性; 具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拥有一套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行为一致性以及很强的群体意识(自卫性、排他性)。 非正式组织 类型 按照非正式群体与组织的关系分: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和保守型; 按照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分:垂直型、水平型和随意型; 按照非正式组织的成因分:利益型、信仰型、兴趣型、情感型和亲缘型; 按照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分:积极型、消极型、中立型和破坏型。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关系 两者在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以及职位、职责和职权对应程度上是不同的; 正式组织具有法定性,以组织为纽带,更具有确定性和明确性;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纽带,更具有社会属性; 由于个体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正式组织很难满足所有需要,非正式组织常常伴随正式组织产生,所以二者是相促而生、相伴而存的。 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 权力是指对他人的影响或控制。 管理者的五种权力:因在组织中所处职位而授予的权力即法定权;有给予奖励、提升的权力即奖赏权;能够惩罚或建议惩罚的权力即强制权;具有高度的技术专业知识而具有的权力即专长权;来自于个人魅力的权力即模范权。 有正式权力的人,兼具有非正式权力。 正式权力表现为法定权,非正式权力更多来源于后四种权力。 正式权力 附属于职位,来自于上级管理部门的委任。 执行主要依靠组织的规章制度或组织共有行为来强制实施。 是固定的,有明确的边界限制。 多级性,由各种不同层次的职权相互链接,形成完整的正式组织的权力体系。 合法性,其设置与实施都合于理性规则。 稳定性,由于组织结构和组织规则的相对稳定性。 非正式权力 来源于成员的共同授予; 实施依靠组织压力以及其他非行政权力; 不具有等级式的层级结构; 由非理性和个人情感因素来维持。 组织目标和个人-群体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对未来行为的规划,即规划出一个组织完成自身功能的方式。 主体:承担完成组织目标任务的组织机构或成员; 客体:受到主体工作行为影响的机构或成员; 任务:关于目标主体应当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义务性规定; 指标:主体完成目标任务应达到的程度标注。 个体-群体目标的冲突 原因: 个体对群体目标认识上的差异 个体和群体目标内容上的差异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 第一,构成了一个有效的总体系统; 第二,能够减轻管理工作的负担; 第三,能够创造一种令人满意的稳定运行的工作团队; 第四,具有为管理人员拾遗补缺、取长补短的作用; 第五,能够起到“安全阀”的作用; 第六,具有监督管理人员的作用。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消极作用: 第一,过分维护团体现有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和在变革面前采取僵化态度的倾向; 第二,伴随着非正式组织提供社会满意功能而带来的角色冲突问题; 第三,非正式组织沟通功能往往会造成谣言和小报告的流传; 第四,社会控制功能会干预组织成员的行为; 第五,成员间交往频繁,信息传递快捷,导致小团体主义,会阻碍甚至扭曲组织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正确态度: 第一,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组织; 第二,采取行为时要注意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正式/非正式组织利益分歧时,适当考虑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利益; 第四,注重培育合作的非正式组织,但不应当使其居支配地位; 第五,正确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组织规范; 第六,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第七,加强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沟通。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 学习型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的学习、传播、运用和创新,具备高度凝聚力、旺盛生命力和进取精神,通过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够不断增强组织的创造能力,或者说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