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ppt

发布:2019-08-14约1.31万字共10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 王常柱 个人简介 王常柱,山东泰安人。1984年参加工作,之后一直在高中任教。200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伦理学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获博士学位后来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工作。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wczrmdx@163.com QQ:982679479 提纲 一、科学、技术、伦理与科学技术 二、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交锋 三、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四、科学技术伦理审视的基本理论和立场 五、科学技术伦理问题应对的基本原则 六、哲学反思的结论 一、科学、技术、伦理与科学技术 1、科学:科,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是学问,知识等。科学一词合用,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宋 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今天的“科学”概念,来自英语的“science”。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译为“科学”,而在同时期的清朝“science”则常常译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之意。清末,“Science”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科学”一词由此于20世纪初在中国流行起来。 2、技术:“技术”一词的希腊文词根是“Tech”,原意是指个人的技能或技艺。早期,指个人的手艺、技巧,家庭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涵盖力大大增强。 3、伦理:伦,就是类,理就是纹理,引伸为一切有条理、有脉络可循的道理。在传统伦理中,人际关系常被概括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伦理是人类基于理性上的认识,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而订立的彼此之间适当行为标准,它包括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关系,即人对于家庭、邻里、社会、国家和世界人类应该怎样。 4、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并不是今天才诞生的,事实上它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距今30万年前,原始人就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开始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不过,传统上,一般是把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是分开对待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与科学作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不同,技术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技艺、经验和具体知识。 科学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给出新的解决问题方式;第二是试图更简约地理解自然现象。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 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到了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了合流的趋势,以至今天我们通常把科学技术合成为一个概念,同时科学技术也具有了自己的特有的属性。(英国的皇家学会,工业革命) 合流的标志: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 1662年、1663年、1669年领到皇家的各种特许证。英女皇是学会的保护人。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它在英国起着全国科学院的作用。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促使了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是科学技术具有了更强的目的性。 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历史地看,可以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概括为三次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主要标志; 第二次,发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一以电力革命为主要标志; 第三此,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起,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之后,在70年代初,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广泛的社会影响 与前两次相比,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就更加明显: 第一,它从体力的解放到脑力的解放; 第二,从单项技术革命发展到了多项技术和综合技术的革命; 第三,从利用第一自然资源为主发展到了创造第二资源为主; 第四,从征服地球发展到了征服海洋和宇宙空间。 第五,更加重视对人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