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礼仪.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前言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互相依存;汉字沉积着中华文化的结晶;璀灿多姿的中华文化,也依靠汉字记录流传得更久远。朱自清曾说:“在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①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上溯中华的古文化,认识中国古代典章、文物、制度。远在六千年前,我国文字便已滥觞。我国文字,是中华远祖集体智慧的佳构,是约定俗成而形成的。②郭沫若说: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著长远的历程。③汉字的形成,既是前人经验的累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么说,汉字的形成,受着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的影响,自是理所当然的。从另一角度来说,透过研究、分析记录了中华文化的汉字,根据汉字的结构和内涵,可以窥视中国华文化的种种特色,也是无容置疑的。本文试从汉字的造字结构及其所负载的种种信息,管窥中国古代的礼仪。中华文化对汉字的影响有关文化的定义,有人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为习惯。”④也有人这样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⑤综合上述意见,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全部的活动方式,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的总合。101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礼仪黄瑞珍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礼仪“色)、“羊)、“”(二岁牛)、“犊”(牛子)、“牡”(畜父)、“荦”(驳牛)、“牺”(宗庙之牲)、“”(牛黄白”(牛舌病)、“”(牛息声)、“”(触)、“”(牛柔谨)、“”(牛很不从引)、“”(小”(羊未卒岁)、“”(牡羊)、“”(夏羊牡曰)、“”(羊)、“”(黄腹羊)、“芊”(羊鸣)、“”(羊相)、“”(羊臭)⑦这些字,分别记录了牛、羊的年龄、性别、形状、颜色、病症、品性如果上古社会的畜牧业不是高度发展的话,相信不会有这些字出现。⑧下面再以玉部字群和庙、笏两字的产生为例,较详细地探讨中华文化对汉字的影响:1.玉文化与汉字在汉字里,大量以玉为部首的字产生,与中国玉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玉文化起源甚早,根据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已懂得琢玉为器;黄河流域的仰韶、龙山,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良渚,以至珠江流域的石峡等文化遗址,都有玉器出土,可见我国玉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流传的范围更十分广阔。出土的玉器,有佩饰,如璜、、环、珠、管、兽等;有器物,如带钩、簋、匕、凿、斧等;有礼器,如璧、琮、璋、等,种类纷繁,形制多姿。古时玉器的大量琢制,与古人爱玉的观念不无关系。孔子曾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⑨依孔子所说,玉温润而泽等特质,可比仁、知、义、礼、乐、忠、信等美德,相信古人贵玉,跟认同玉有美德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古时君子比德于玉,故贵玉、用玉、佩玉,蔚然成风。有关情况古籍记载甚详。根据《周礼》,古时有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βκ天子以玉祭天地: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βλ祭祀之玉,因天地四方之不同而有分别,其讲究如此。玉除可供祭祀之外,也作守国之信,如“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βμ便是诸候即位,天子赐以瑞玉为信的记载。根据《礼记》,诸候“以圭璋聘”βν,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公候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βο天子诸候,依爵等而佩不同的玉,个人身份的尊卑,也因玉而一目了然。至于《诗经》:“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βπ以及“投我以木瓜,报之琼琚。”βθ等的记载,都是古人以玉为赠的记录。《史记》更有秦王愿以十五城换和氏璧的记载βρ,综合上述古籍,可见玉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玉的文化,早已进入先民的生活之中,且遍及各个层面。许慎《说文》称玉有五德βσ,收玉作偏旁的字达一百余个,例如:璧,瑞玉圜也;瑗,大孔璧;瑞,以玉为信也;莹,玉色也;琥,发兵瑞玉;珩,佩上玉也;玎,玉声也;于玉的形制、用途、颜色、声音体反映。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实是先民对玉情有独钟,玉文化沉淀到汉字的具2.尊祖观念与汉字在这里,尝试探究“庙”字的出现和先民尊祖观念的关系。中华民族惧终追远,拜祭祖先的活动,早于虞舜时代便已开始。《礼记》称:“有虞氏礻帝102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冬之卷(总第18期)黄帝而郊,祖颛顼而宗尧;夏侯氏亦礻帝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礻帝而郊冥,祖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