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元素周期表应用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06-04约6.8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总体教学设想: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多方式互动、多媒体展示和补充加之针对训练、课堂巩固、知识拓展、能力提升,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全方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材整体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Ⅰ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学过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钠、镁、铝原子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硅、磷、硫、氯原子得电子能力的递变”的探究,“预测金属钾的性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总结的能力;通过利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胶片 六、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七、授课时间、班级: 2008年2月 高一 三班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做出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他就预测过在铝和铟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铝”,4年后该元素被法国化学家布瓦博朗发现,被命名为“镓”。 观看大屏幕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关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作用 【设问】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 引起思考,激发兴趣 【过渡】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的,要想深入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搞清楚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间性质有何递变规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 ? ? ? ? 【板书】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过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写出第三周期的元素符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总结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 回忆旧知识,为新课做知识上的铺垫。 【提? 问】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哪些相同点和递变性 讨论 养学生协作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 书】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 (1)结构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2)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 ???????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学生代表发言 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 【预测】由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的递变推测第三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 阅读:以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引导:元素失电子能力强弱判断依据和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判断依据 ?为实验中得出结论打好理论基础 ? ? ? 【活动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 【通过理论来设计实验】金属失电子能力的比较 1、 Na、Mg、Al与冷水的反应 2、 Mg、Al与热水的反应 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投影】实验现象 观察、思考 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所得水溶液碱性强弱 分析得出结论: 失电子能力: NaMgAl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 【板书】2、失电子能力:NaMgAl 【过 渡】我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验证了我们对Na、Mg、Al失电子能力的推测,那么,Si、P、S、Cl的得电子能力是否如我们所预测的一样依次增强? 【理论指导】非金属得电子能力的比较 ?(1)Si、P、S、Cl与氢气反应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阅读:根据与氢反应难易程度和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 ? 【板书】3、得电子能力:Cl S P Si ?汇报结果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