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_神经和肌肉生理.ppt

发布:2018-01-23约6.06千字共7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动作电位的过程: 锋电位 上升支(去极相) 下降支(复极相) 后电位 动作电位 *其中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Na+离子内流 K+离子外流 正后电位 负后电位 *后电位:复极后期发生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 正后电位(Na+-K+泵,3Na+,2K+ ) 负后电位(细胞膜外K+离子排斥K+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 ¤阈刺激、阈上刺激→较少Na+通道开放, 少量Na+内流→轻度去极化→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微弱去极化→局部反应→总和→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局部反应:阈下刺激引起的达不到阈电位的局部去极化。 机制:去极相:刺激→Na+通道少量开放,少量Na+内流→阈电位 → Na+通道大量开放,Na+离子内流 复极相:K+离子外流 后电位:复极后期发生的微小而缓慢的电位波动,包括 负后电位(细胞膜外K+离子排斥K+离子外流) 和正后电位(Na+-K+泵,3Na+,2K+ ) 正后电位 负后电位 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包括去极相、复极相和后电位三个时相 去极相:即上升相—Na+平衡电位,由Na+内流引起, 当Na+内流形成的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进 一步内流时,则达到Na+平衡电位。 Na+内流的动力(浓度差)= Na+内流的阻力(电位差)时Na+内流停止 复极相:即下降相,K+通道开放,细胞膜对K+离子的 通透性增大, K+离子在浓度差和电位差双重 动力的推动下,K+快速外流,当电位差消失, 但浓度差尚存时,K+继续外流直到膜电位恢复 到静息水平。 后电位:动作电位在复极后期发生的一些微小而缓慢的 电位波动,为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 位。 几个概念 极化: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 荷状态,为极化。 去极化: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减小, 膜内负值变小为去极化。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内负外正变内正外负。 复极化: 细胞兴奋后,细胞膜两侧的电荷 由内正外负向内负外正转化,恢 复到静息电位状态为复极化。 超极化: 膜两侧电位差加大,为超极化 (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 四、动作电位的传导 (一)传导原理---局部电流学说 (有关基本概念) 1.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2.无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慢;有髓神经传导速度快 3.不同细胞在兴奋时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 4.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1)“全或无 ”特性:动作电位要就不发生,一旦发生即 最大幅值。 如:阈下刺激时,AP一点也不产生; 阈(上)刺激时,AP产生,一产生即达最大幅值。 (2)不衰减传导性:AP一旦产生及迅速传播至整个细 胞,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增大而衰减。 (3)具有不应期:此期内不会发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 动作电位总是保持彼此分离而不融合。 (4) 双向传导:可沿细胞膜向两端传导。 ★(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动作电位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 分期 与AP的关系 兴奋性 绝对不应期 峰电位 下降到零 相对不应期 负后电位前期 逐渐恢复,低于正常 超常期 负后电位后期 高于正常 低常期 正后电位 低于正常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组织兴奋后,在去极之后到复极达到一 定程度之前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随着复极化的继续, 组织的兴奋性有所恢复,只对阈上刺激产 生兴奋。 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恢复高于原有水平, 用阈下刺激就可引起兴奋 低常期——超常期之后,组织进入兴奋性较低时期,只 有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三、局部兴奋 概念:单个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达不到阈 电位,其局部膜的去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 或局部兴奋。 兴奋部位与非兴奋部位之间构成局部电流 膜内:电流从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外:电流从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特点:①限于受刺激局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