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1鲁教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1鲁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2)结论: 镁+氧气 氧化镁
Mg O2 MgO
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 → 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原子构成的物质:铜是由铜原子构成,金属元素,稀有气体,石字旁元素。
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各种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注意:元素只分种类不分个数。只能用于对宏观物质的描述不能用于微观对分子的描述。如水分子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错);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 错)。
二、实验基本操作
1、原则:“三不”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2)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3)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用量:
(1)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
(2)未指明用量时,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3、剩余药品的处理:三不一要
(1)不能放回原瓶
(2)不要随意丢弃
(3)不要拿出实验室
(4)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操作为“一横二放三慢立”
(2)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操作为“一横二送三慢立”
5、液体药品的取用:
(1)较多量:倾倒法(瓶塞倒放、试管倾斜、标签向手心、瓶口挨着试管口)
(2)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一捏二吸三悬空,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污染胶头)
(3)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 移液作用)
6、物质的加热
A、酒精灯
(2)火焰: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二查:①检查灯芯顶端是否平整或烧焦
②检查灯座内酒精量不超过灯座容积的2/3
(4)二禁:①禁止酒精灯对点
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5)二要用:①点燃时,要用火柴
②熄灭时,不可用嘴吹灭,要用灯帽盖灭
B、仪器
(1)固体: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
(2)液体: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
C、注意事项
(1)用外焰加热,不要与灯芯接触
(2)均匀受热(可移动试管或酒精灯进行预热)
(3)加热盛药品部位,液体加热试管的中下部
(4)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o角,试管不能对着自己或有人的方向
(5)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6)试管外壁不能有水
(7)加热完毕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
(8)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的1/3
(9)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体)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可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须垫上石棉网);不可加热的仪器:集气瓶、量筒、漏斗等。
(2)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如O2 ,CO2
(3)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如 H2
10、洗涤仪器
A、方法:
(1)在试管或烧瓶内注入半管或半瓶水,振荡
(2)用试管刷时可使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
B、难溶物的洗涤:
(1)油脂: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溶液洗涤
(2)不溶性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洗涤
C、洗净的标志: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D、放置:倒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
11、粗盐的提纯
A、溶解
1、仪器:烧杯、玻璃棒
B、过滤
1、仪器: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2、操作要点:
(1)一贴:制作过滤器时,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①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边缘
②漏斗内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3)三靠:①倾倒液体时,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
③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练习:过滤后滤液仍浑浊的原因:
(1)、液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