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剖析.pptx

发布:2017-05-07约6.73千字共10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皮肤病的治疗及预防;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预防;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治疗;(一)外用药物治疗;外用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过程;经皮吸收;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经皮吸收的临床意义;经皮吸收的不利方面;(一)外用药物的性能;2、保护剂 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防止外来刺激的作用。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淀粉、植物油等。 ;3、止痒剂 通过表面麻醉作用或局部皮肤清凉感觉而减轻痒感。常用的有5%苯唑卡因、1%麝香草酚、1%苯酚等。抗组胺剂也可止痒,但可致敏而较少使用。各种焦油制剂,如煤焦油、糠馏油等,虽是角质促成剂,但也有止痒作用。 ;4、抗菌剂 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有些抗生素易致敏而不宜外用。常用的有3%硼酸溶液,0.1%雷佛奴尔、5%~10%过氧化苯甲酰、0.5%~3%红霉素、1%氯洁霉素、0.1%黄连素、1%四环素、0.5%~3%红霉素、2%莫匹罗星等。 ;5、抗真菌剂 具有杀灭和抑制真菌的作用。常用的有:唑类如2%~3%克霉唑、1%益康唑、2%咪康唑、2%酮康唑和1%联苯苄唑;丙烯胺类如1%特比萘芬;多烯类如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合成药如10%十一烯酸,5%~10%水杨酸、6%~12%苯甲酸、10%~30%冰醋酸、2.5%硫化硒、5%~10%硫磺等。 ;6、抗病毒剂 3%~5%无环鸟苷、5%~10%疱疹净用于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10%~14%足叶草酯主要用于尖锐湿疣及跖疣治疗。足叶草酯毒素是足叶草酯的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更可靠,使用更安全。 ;7、杀虫剂 有杀灭疥螨、虱、蠕形螨等寄生虫的作用。常用有5%~10%硫磺、1%γ~666、2%甲硝唑、25%苯甲酸苄酯、50%百部酊、5%过氧化苯甲酰等。 ;8、角质促成剂 能促进表皮角质层正常化,常伴有收缩血管、减轻炎性渗出和浸润的作用,适用于有角化不全的疾病如银屑病等。常用的有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3%~5%硫磺、0.1%~0.5%蒽林、钙泊三醇软膏等。 ;9、角质剥脱剂 又称角质松解剂。使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松解脱落。常用5%~10%水杨酸、10%雷锁辛、10%硫磺、20%~40%尿素、5%~10%乳酸、10%~30%水醋酸、0.01%~0.1%维A酸等。 ;10、收剑剂 能凝固蛋白质、减少渗出、促???炎症消退、抑制皮脂和汗腺分泌,常用有0.2%~0.5%硝酸银等配成溶液湿敷。2%明矾液和5%甲醛用于多汗症,但对皮肤有一定刺激。 ;11、腐蚀剂 能破坏和去除增生的肉芽组织或赘生物。常用30%~50%三氯醋酸、纯苯酚、硝酸银棒、5%~20%乳酸等。 ;12、外用细胞毒性药物 0.5%~5%氟尿嘧啶软膏用于治疗扁平疣、脂溢性角化等。 ;13、遮光剂 能吸收或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有遮光和防晒作用。用于多形性日光疹、红斑狼疮、光毒性药疹、日光性荨麻疹。常用5%二氧化钛、10%氧化锌、5%~10%对氨基苯甲酸、5%奎宁等。 ;14、脱色剂 可减轻色素沉着,如3%氢醌、20%壬二酸等。 ;15、甾体抗炎剂 即糖皮质激素,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抗炎和止痒作用。按其作用可分低、中、强、特强效四类。低效有醋酸氢化可的松(0.5%~2.5%)、甲基泼尼松龙(0.25%~1%);中效有丁酸氢化可的松(0.1%)、地塞米松(0.1%)、特戊酸氟美松(0.03%);强效有肤氢松(0.5%)、戊酸倍他米松(0.1%)、氯氟舒松(0.1%);特强效有丙酸氯倍他索(0.05%)、卤美他松(0.05%)、双醋酸双氟拉松(0.05%)。 ;(二)外用药物剂型;2、粉剂 组成:氧化锌10%~20% 滑石粉70% 淀粉10%~20% 作用:干燥、保护及散热。 适应证:急性或亚急性皮炎 ;3、洗剂 组成:炉甘石 氧化锌 滑石粉 作用:散热、消炎、干燥、保护及止痒等。 适应证:急性皮炎而无渗液或脓液者,毛发部位不宜用。 ;4、酊剂(包括擦剂) 组成:乙醇+溶于乙醇的药物 作用:消炎、杀菌及止痒等 适应证:慢性皮炎无渗液或厚痂者、瘙痒症 ;5、糊剂 组成:软膏+粉剂(主要为氧化锌、30%~50%滑石粉)+药物 作用:消炎、保护、干燥等药物透入皮肤比软膏弱而刺激性低 适应证:亚急性皮炎略有少量渗液时,毛发部位不宜用 ;6、软膏 组成:凡士林 羊毛脂 作用:润滑、软化痂皮、消炎、保护及止痒等,穿透皮肤作用强 适应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