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伤寒论》心烦的辨证论治9页word.pdf

发布:2025-01-29约7.8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伤寒论》心烦的辨证论治9页word--第1页

《伤寒论》心烦的辨证论治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构建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书中虽无心烦专篇,但心烦作为其他疾病的常

见伴随症状却贯穿六经,如“烦”、“心烦”、“烦躁”、“微烦”、“暴

烦”、“心中懊”。《伤寒论》对于心烦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论述已

较为系统和全面,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因而归纳整理书中相关条文,探讨

书中治疗心烦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临床辨治心烦的疗效具有重大指导意

义。

1太阳病心烦

1.1外邪郁闭

《伤寒论》24条载“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其烦是由于外邪郁闭较重,病重药轻,初服桂

枝汤后,正气得药力相助,尽力祛邪而不可得,阳郁不宣,扰乱心神。只

须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络以利泻邪,再服桂枝汤即可。

1.2表寒内热

38条载“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其烦躁是由于腠理闭塞特甚,阳气无从发越,内郁化热,

郁热扰心。治以大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外寒祛,内热清,则烦躁

止。141条载“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热被劫,

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

者,与五苓散。”其烦是由于太阳表证误用冷水之,灌之,虽能缓解高热

症状,但冷水郁遏营卫,使腠理闭塞,郁热不解,内扰于心。胡希恕老先

第1页

《伤寒论》心烦的辨证论治9页word--第1页

《伤寒论》心烦的辨证论治9页word--第2页

生认为此处文蛤散应理解为文蛤汤,文蛤汤为大青龙汤减麻黄三两,去桂

枝加文蛤而成,其证与大青龙汤证接近。若服汤表解,水饮内停尤存,治

以五苓散。

1.3膀胱蓄水

72条、74条分别载“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和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

水逆,五苓散主之。”其烦是膀胱蓄水,小便不利,不能趋于下行,上逆

犯心。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外散风寒,使下窍得利,外窍得通,内停水

饮渐除,心烦可解。

1.4肾阳虚

61条载“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

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其烦躁是由于病在太

阳,医者先下后汗,治疗失序,肾阳骤虚,昼日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之虚

得天阳相助,正邪交争激烈所致。治以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阳复则昼日

烦躁症状得解。69条载“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

主之。”本证为汗下后阴阳俱伤,在阳虚的基础上伴有阴虚的症状,阴阳

俱不足,水火失济,阳虚神气外浮,阴虚阳无依附,故生烦躁。治以茯苓

四逆汤回阳益阴,使阳气复,阴液生,烦躁止。

1.5热扰胸膈

76条、77条、79条、80条分别载“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

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

第2页

《伤寒论》心烦的辨证论治9页word--第2页

《伤寒论》心烦的辨证论治9页word--第3页

汤主之。”“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

之。”栀子类汤证中均有心烦,主要是由于表证误下,无形之热郁于胸膈,

致烦扰不宁,热去则心烦自止。栀子豉汤证甚则出现心中懊恼,反复颠倒

而不得眠,治法为清宣除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