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周晓虹
摘要:认同,涉及到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长期以来,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了多种有关认同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导源于符号互动论的认同理论和由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反叛”形成的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认同理论在理论维度上涉及到相同的研究主题,在经验维度上同样面临诸多需要科际合作的领域。通过对两种认同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论来源和相关经验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二者存在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比较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3)
认同(identity)或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是现代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它直接涉及我是谁或我们是谁、我在哪里或我们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认同,通常又被译成同一性、统一性或身份,它是对“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认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统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内部变化和多样性。这一事物被视为保持相同或具有同一性”。
长期以来,认同及其相关的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中心,在这两个学科相互交叉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学更是将认同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之一。比如,早在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就将“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列为自己论述的主题,并深入探讨了同一性和早年经验的关系。在埃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或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围绕认同或社会认同,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美国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和欧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对认同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而社会认同理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的自我的社会属性,并且都回避将自我视为独立于或前在于社会的观点。它们都认为这个自我分化成了属于特定实践活动(如规范或角色)的多重认同,并且它们使用相似的术语和相似的语言,尽管这些术语或语言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如认同,认同突显,承诺等等)”。或者如伍锡洪(Ng Sik-hung)等人所言,这些理论都意识到,要了解人的社会行为,就必须了解人们是如何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认同的。
正因为认同涉及到自我和他人,或内群(in-group)和外群(out-group)的界定和划分,在今天这个因全球化的到来而使民族-国家乃至地方共同体的完整性受到挑战的时代,认同更是成了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就中国来说,不仅1997年的香港回归涉及到社会认同的寻觅, 2008年的奥运会更是涉及民族认同的再现和重构,甚至英语的教学和推广一样受到民族认同的困扰和挑战。这多少也是我们在这篇论文中追溯认同理论的历史,分析其概念内涵,比较其不同学科背景和架构的原因所在。
一、符号互动论与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根据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互关系来解释社会行为,它和美国微观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传统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从理论渊源上说,符号互动论源自德国的历史主义,但是如柯林斯所说,“尽管有这些德国传统的影响,美国微观互动主义取得的成就还是远远大于单纯的模仿”。
在符号互动论的形成过程中,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和米德的贡献尤为重要。在库利之前,美国机能派心理学家维廉?詹姆士提出了自我(self)概念,这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客体来看待的一种能力,它在塑造人对世界的反应方式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沿着詹姆士的思路,库利进一步指出自我是一个过程,并且是在同他人的交往或互动中产生的。正因为个体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的看法认识自己,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认同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每个他人都是我的一面镜子,而每种社会关系也都反映着自我。进一步,由这种反映构成了我的身份。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概念,已经触及到自我认同概念的核心。
在库利之后,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巨擘乔治?米德进一步推动了符号互动论的成型。米德认为,在单个的个人组成社会的过程中,精神和自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精神这个借自杜威的概念,首先是人类运用符号确定环境中包括自我在内的客体的能力,其次是理解常规姿势,并运用这些姿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