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社会心理学.ppt

发布:2019-02-20约1.64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引入 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中国爆发的“碘盐危机” 主要内容 一、从众心理概述 二、从众心理的原因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理论分析 一、从众的概述 (一)什么是从众 从众 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外界群体影响而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 (二)从众的类型 权宜从众 不从众 真从众 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群体。 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是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只是迫于群体压力,暂时保持一致。 内心倾向虽然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的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一致。 从众现象又岂是我们大学生所特有,从众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下图所示: 反应的事实: 人们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研究人们的从众现象,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多数人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 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从众的两面性: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但是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辨证分析法分析可知其实它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三)经典从众实验 ——不明飞行物 二、从众的原因 当我们和群体不一致时 从众行为 (一)规范压力 人们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渴望被喜欢,害怕被拒绝 (二)信息压力 当条件模糊、信息不确定时,他人的行为就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渴望行事正确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群体因素 (二)个体因素 人文社会科学系心理学教研室 (一)群体因素 (二)个体因素 被试 项目 男性项目 女性项目 中性项目 总计 男性从众比例 34.15 43.05 39.65 38.95 女性从众比例 42.75 34.55 39.10 38.80 从众的好与坏:毛毛虫实验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试验”。 他把若干条毛毛虫摆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使它们首尾相连,围成一整圈。再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然而,由于这些毛毛虫有“跟随前者”的习性,致使它们首尾相接,一个接一个地在花盆沿上蠕动着,谁也不偏离“轨道”。 七天七夜之后,这些虫子全部饿死在花盆沿上。如果毛毛虫中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敢于打破这种相互跟随的定势,它们就能马上改变整体的命运,告别死亡。 启示:我们该从众还是与众不同? 在军队的基层管理中,我们利用从众心理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