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草原》案例式教学反思.doc

发布:2023-11-18约1.36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案例式教学反思 请依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以及指导教师的评课,完成《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执教之后的案例式教学反思。 【说明】案例式教学反思,不同于以往的教后记、教学随感等内容,是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和追问的过程,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朗读的魅力是这样生成的题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草原》为例,谈朗读指导设计从形式上看,有主副标题;从内容看,主副标题互相渗透。 从形式上看,有主副标题;从内容看,主副标题互相渗透。 郭 庆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述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对我来说也是一大挑战。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发现,文章对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描述,对于没有见过,到过草原的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视角的分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实实在在地感悟、理解,既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又提高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运用把文字还原成图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在感悟语言魅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与震撼学会朗读。 分析问题,学生视角的分析 《草原》这篇文章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我教学的是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2——5自然段,从品读中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情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围绕情美,分层展开 在设计上,我特意让孩子们从从欢迎远客、主客相见、热情招待和联欢画别四个方面来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一点的设计原意是为了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进入草原那样一个和汉族风俗习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可是因为我的教学引导和激励上没有恰到好处,我的一些启发思维甚至成了束缚孩子思维的“紧箍咒”。其实,我应该给与孩子们足够多的时间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体会,因为有些感受是老师无法替代和言传的! 二、抓住重点词,读出意境美 在2—5自然段的季度上,我重点让学生通过读和思来感受大草原上的风光和人情美,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从而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分组说话: 此时此刻,如果你内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此刻,要是你汉族同胞,你会说些什么? 课件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在学生深情的话别演示中,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 存在的不足,有待改进的地方: 1、时间调控得不够好,有点前松后紧,以致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 2、感情朗读的指导还有欠缺,我感觉到有些地方学生读得还不够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