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二轮总复习:专题7 第4讲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例4】乔治·华盛顿、甘地、孙中山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三 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请回答: (1)华盛顿、甘地、孙中山三人享有“国父”称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概述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及其主要事迹。 (3)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依据上述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赢得印度独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为捍卫共和进行不懈斗争。 【参考答案】 (2)目标:争取印度的民族自治(或答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主要事迹: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绝食祈祷。 (3)道路(思想):孙中山:暴力革命;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成因:孙中山改良道路受阻;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怎样评价克伦威尔的? (2)上述材料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评价克伦威尔的分歧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克伦威尔? 【解析】本题以克伦威尔为主题,考查运用学科思维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野心”,材料二中的“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材料三中“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等信息,一一概括归纳即可。第(2)问应在第(1)问的基础上,从时代背景及阶级立场来分析。第(3)问应注意辩证分析,全面评价。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参考答案】 (2)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念的差异。 【参考答案】 (3)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其活动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打击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发展,英国的海上力量得到加强;共和国后期,成为军事独裁者。 亚洲觉醒的先驱 考向四 凯末尔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提示】凯末尔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人,被土耳其人尊为“国父”。他领导土耳其革命,赢得国家独立,为土耳其发展创造了条件。凯末尔革命是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对土耳其和亚非国家影响深远。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颁布宪法,实行政教分离; 经济上,大力发展经济,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男女同校,提高妇女地位。在社会生活上,废除陈规陋习,穿西服等。凯末尔的改革使土耳其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1912年,清帝退位后,孙中山认为“中国发展的政治障碍已经扫除,实现了民族和民权”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2)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通过了宪法,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所以,民权主义并没有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 本届大会进一步认为,印度人民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只有承认和采纳渐进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直到……自治得以确立为止。 ……本届大会热诚地建议:(1)放弃职衔和荣誉职位,辞去地方机构中的委派职位;(2)拒绝参加政府的招待会、正式接见和政府官员以他们的名义举行的其他官方和半官方的宴会; (3)逐步撤出各省学校和学院的学生;(4)律师和诉讼当事人逐步抵制英国法庭,由他们自己成立私人裁决法庭,解决私人争端;(5)军事、文书和劳工阶级方面的人拒绝充当新兵……(6)参加改革议会选举的候选人退出竞选,选举人拒绝选举任何违反大会建议而参加竞选的候选人;(7)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