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立交施工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四平路下立交施工方案
5.1下立交主要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5.1.1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案
本下立交工程在南段的天宝路位置设置一道封堵墙,采用地下连续墙形式,共计4幅。
地下连续墙接头采用锁口管柔性接头,成槽采用液压抓斗,膨润土泥浆护壁,钢筋笼整幅起吊。
《地连墙统计表》
位置 地连墙厚度和深度 钢筋笼长度 南段天宝路位置封堵墙 厚600mm,深18m,共4幅 18m 5.1.1.1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性分析
影响本工程地下墙成槽施工的坍方问题主要是基坑开挖范围内的浅层②3-2层砂质粉土层等饱和粉性土是否稳定。
该问题需经如下计算分析:
本工程护壁泥浆制备拟采用膨润土,泥浆比重采用考虑土拱效应的坍落体平衡公式分析:
tg(α-Φ)[rsL2/8(πh-2/3·Ltgα)+πL2hWrW/8+P-C1L(πh-Ltgα)/2]-π·C2L2/8[1+tgα·tg(α-Φ)]=L/2·[(rf -1)h2rW+2h·hwrW - hw2rW]
经过对各种成槽情况下h(计算坍落深度),α(计算坍落角度)反复取值试算,若不考虑降水措施,并在地面超载10KN/m2的前提下,当h=15m,α=77°即槽段位于②3-2层砂质粉土层中时泥浆比重最大,计算泥浆比重rf=1.12。若不采取降水措施,出于安全考虑,设计泥浆比重至少应达到1.15,但是如此之大比重的泥浆会对槽段混凝土浇筑质量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基于上述计算分析,本工程需考虑降水措施,经试算表明,潜水位降低到地表以下4m后,采用常规的泥浆配比即可满足护壁要求,保证成槽槽段稳定。
5.1.1.2成槽阶段降水措施
成槽阶段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本工程采取如下措施:
1.降水采用负压喷射井点。
2.井点降水时做到“少降”,即要严格控制降水深度,经计算不得超过4m;同时严格控制降水范围,每幅槽段时只开设与之对应的井点和两侧相邻的各一根井点。
3.井点降水还应做到“短降”,即成槽前3天开启对应井点,混凝土浇筑后停止其降水。
5.1.1.3成槽垂直度控制措施
本工程选用日本进口真砂(MASGO)成槽机,以确保成槽的垂直精度要求。成槽过程中严格按照垂直度显示仪表上显示的垂直度,及时调整抓斗的垂直度,严格做到随挖随纠,确保成槽精度。
5.1.1.4槽壁坍方预防措施
地下墙施工容易出现坍孔或缩孔等不利现象,在成槽时从改善泥浆性能、减小施工影响、降低地下水位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槽壁稳定。
5.1.1.5钢筋笼整幅吊装
四平路下立交南段天宝路位置封堵墙钢筋笼长18m,配备80T及50T主副履带吊车,整幅起吊。
钢筋笼上设置纵、横向起吊绗架和吊点,使钢筋笼起吊时有足够的刚度,防止钢筋笼变形。
5.1.2钻孔灌注桩
四平路下立交围护钻孔灌注桩桩径为φ800mm,桩长随开挖深度由深至浅分为22米、20米、17米和15米四种,桩心距950mm。
钻孔灌注桩采用GPS—10正循环回转钻机钻进,泥浆护壁,导管法水下灌注混凝土成桩技术。
5.1.3 SMW工法桩及水泥土搅拌桩
本下立交在围护钻孔灌注桩外侧设置了一排Φ65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帷幕,深度比钻孔灌注桩短2米,搭接200mm。
南段下立交在Φ800钻孔灌注桩和Φ700两轴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之间设置了一段Φ650SMW工法桩围护,桩深12米,内插500×200×10×16H型钢,隔一插一,深11.5米。SMW水泥土搅拌桩钻进采用KLU-120型三轴搅拌桩机,型钢插入使用50t履带吊机起吊。
开挖较浅处围护结构采用Φ700两轴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深5~8米。
南段因道路翻交需要在中间设置一排Φ650SMW工法桩封堵墙,深度同围护桩桩深,内插500×200×10×16H型钢,隔一插一,并且在内侧采用Φ65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抗渗墙,开挖较浅处封堵墙采用Φ700两轴水泥土搅拌桩。
5.1.4基坑加固
四平路下立交北段(车站北端以外部分)和南段(车站南端以外部分)基坑采用抽条加固的方式进行旋喷加固,加固宽度为4米,间隔为4米,加固深度为坑底以下3米。盾构进洞处加固采用两轴搅拌桩加固,水泥掺量坑底以上为7%,坑底以下为13%。
5.1.5基坑开挖
本下立交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其中考虑到交通影响,南段纵向分两次进行开挖,先开挖西侧半个箱体,再开挖东侧半个箱体。开挖采用1:3~1:4的放坡,根据下立交节点工期的要求,先施工2区和7区,后施工1区。
基坑开挖采用流水作业,严格按照时空效应理论现和场监测分析指导,掌握好“分层、分段、分块、对称、限时”五个要点,遵循“竖向分层、纵向分区分段、先中间后两侧、抽槽支撑,先支后挖”的原则,做到随挖随撑,尽量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基坑坑底素砼垫层要求随挖随浇。
1.下立交基坑开挖
本下立交基坑基本上属于对称的长条形基坑。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