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空间数据的采集与质量控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空间数据的检查 1)通过图形实体与其属性的联合显示,发现数字化中的遗漏、重复、不匹配等错误; 2)在屏幕上用地图要素对应的符号显示数字化的结果,对照原图检查错误; 3)把数字化的结果绘图输出在透明材料上,然后与原图叠加以发现错漏; 4)对等高线,通过确定最低和最高等高线的高程及等高距,编制软件来检查高程 的赋值是否正确; 5)对于面状要素,可在建立拓扑关系时,根据多边形是否闭合来检查,或根据多 边形与多边形内点的匹配来检查等; 6)对于属性数据,通常是在屏幕上逐表、逐行检查,也可打印出来检查; 7)对于属性数据还可编写检核程序,如有无字符代替了数字,数字是否超出了范围,等等; 8)对于图纸变形引起的误差,应使用几何纠正来进行处理。 §4.4 空间数据的采集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目标检核 机器检核 图形叠合比较 属性数据检核 各种方法反复进行 §4.5 GIS的数据质量 1、GIS数据质量的基本内容 1)位置(几何)精度:如数学基础、平面精度、高程精度等,用以描述 几何数据的误差。 2) 属性精度:如要素分类的正确性、属性编码的正确性、注记的正确性 等,用以反映属性数据的质量。 3) 逻辑一致性:如多边形的闭合精度、结点匹配精度、拓扑关系的正确 性等,由几何或属性误差也会引起逻辑误差。 4) 完备性:如数据分类的完备性、实体类型的完备性、属性数据的完备 性、注记的完整性,数据层完整性,检验完整性等。 5) 现势性:如数据的采集时间、数据的更新时间等。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一、GIS的数据质量的内容(类型) 2、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逻辑误差 §4.5 GIS的数据质量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返回 资料来源于张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所配光盘 2、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4.5 GIS的数据质量 具体分析 原因 资料来源于张超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所配光盘 3、误差的具体来源 §4.5 GIS的数据质量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阶段 误差来源 数据采集 实测误差,地图制图误差(制作地图的每一过程都有误差),航测遥感数据分析误差(获取、判读、转换、人工判读(识别要素)误差) 数据输入 数字化过程中操作员和设备造成的误差,某些地理属性没有明显边界引起的误差(地类界) 数据存贮 数字存贮有效位不能满足(由计算机字长引起,单精度、双精度类型) 空间精度不能满足 数据操作 类别间的不明确、边界误差(不规则数据分类方法引起) 多层数据叠加误差 多边形叠加产生的裂缝(无意义多边形) 各种内插引起的误差 数据输出 比例尺误差、输出设备误差、媒质不稳定(如图纸伸缩) 成果使用 用户错误理解信息、不正确使用信息 4、误差传播 误差传播可分为三类: 1)代数(算术)关系 如差、倍数、线性关系,有一套成熟的经典测量误差理论处理。 2)逻辑关系 a、布尔逻辑关系:GIS中存在大量的逻辑运算,如 叠置分析。 b、不精确推理关系: 如专家系统中的不精确推理。 逻辑关系下的误差传播正处于研究中,需要借用信息论,模糊数学、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学科有望解决。 §4.5 GIS的数据质量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返回 二、 GIS数据质量的评价方法 1、直接评价法 1)用计算机程序自动检测 某些类型的错误可以用计算机软件自动发现,数据中不符合要求的数据项的百分率或平均质量等级也可由计算机软件算出。此外,还可检测文件格式是否符合规范、编码是否正确、数据是否超出范围等。 2)随机抽样检测 在确定抽样方案时,应考虑数据的空间相关性。 2、间接评价法-----(地理相关法和元数据法) 指通过外部知识或信息进行推理来确定空间数据的质量的方法。用于推理的外部知识或信息如用途、数据历史记录、数据源的质量、数据生产的方法、误差传递模型等。 3、非定量描述法 通过对数据质量的各组成部分的评价结果进行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数据的总体质量的方法。 §4.5 GIS的数据质量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返回 三、数字化的误差评价和质量控制 1)自动回归法 由于跟踪数字化不仅是一个随机序列,而且是一个时间序列,因此可用数理统计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来确定数字化的误差。 2)ε-Band法 该方法适用于任何类型的GIS数据,关键是如何给出合理的ε值。 §4.5 GIS的数据质量 第四章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 1、评价数字化误差的方法 3)对比法 把数字化后的数据,用绘图机绘出,与原图叠合,选择明显地物点进行量测,以确定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