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坐标数控铣床原理及应用结构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坐标数控铣床原理及应用结构设计
第一章 概论
1.1 数控机床的产生及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日趋精密复杂,且需频繁改型。特别是在宇航、造船、军事等领域所需的零件,精度要求高,形状复杂,批量小。普通机床已不能适应这些需求。为了满足上述要求,一种新型的机床——数字程序控制机床(简称数控机床)应运而生。
最早进行数控机床研制的是美国人。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地研制出一套三坐标联动,利用脉冲乘法器原理的数控机床。但这台数控机床仅是一台试验性的机床,当时用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直到1954年11月,第一台工业用的数控机床才生产出来。
从此以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工业国家也多开始开发、生产及应用数控机床。我国数控机床的研制是从1958年起步的。1965年国内开始研制晶体管数控系统。从70年代开始,数控技术广泛应用于车、铣、钻、镗、磨、齿轮加工、点加工等领域,数控加工中心在上海、北京研制成功。在这一时期,数控线切割机床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模具加工中得到了推广。1985年,我国数控机床品种有了新的发展。
早期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采用电子管,体积大、功耗高,只在军事部门应用。只有在微处理机用于数控机床后,才真正使数控机床得到了普及。目前数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实现高速度,高可靠性,高精度,大功率,多功能;采用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向着增强功能、降低造价、方便使用的目标进展;积极应用计算技术、系统工程理论和控制技术的最新成果,像这综合自动化方向变革。
1.2 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分类
1.2.1 数控机床的组成
数控机床的种类繁多,但从组成一台完整的数控机床上讲,它由控制介质、数控装置、伺服系统和机床本体丝大部分以及辅助设备组成。如图(1)所示。
、
图1.1 数控机床组成示意图
1.控制介质
控制介质是指零件加工信息传送到数控装置去的信息载体。控制介质有多种形式,它随着数控装置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穿孔纸带、穿孔卡、磁带、磁盘等。另外,随着CAD/CAM技术的发展,有些数控设备利用CAD/CAM软件在其他计算机上编程,然后通过计算机与数控系统通信,将程序和数据直接传送给数控装置。
2. 数控装备
数控装置是数控机床的控制中心。它由输入装置、控制装置和输出装置等组成。如图(2)所示,划线框内位数控装置。
输入装置受控制介质上的信息,经过识别与译码之后,送到控制运算器。这些信息将作为控制与运算的原始依据。
控制运算器根据输入装置送来的信息进行运算,并将控制命令输送往输出装置,输出装置将控制器发出的控制命令送到伺服系统,经功率放大,驱动机床完成相应的动作。
图1.2 数控装置组成示意图
3.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亦称随动系统,是一种能够跟踪输入的指令信号进行动作,从而获得精确的位置、速度或力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它是数控机床的执行机构,包括驱动和执行两大部分。伺服系统接受数控系统的指令信息,并按照指令信息的要求带动机床移动部件运动,以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指令信息是以脉冲信息体现的,每一脉冲使机床移动部件产生的位移叫脉冲当量(常用的脉冲当量为0.001mm~0.01mm)。
从自动控制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无论多么复杂的伺服系统,都是有一些功能元件组成的。图(3)是由各功能元件组成的伺服系统基本结构方框图。
输入 输出量
指令
图1.3 伺服系统基本结构方框图
目前数控机床的伺服系统中,常用的位移执行机构有功率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动机和交流伺服电动机,后两者都带有光电编码器等位置测量元件。
4. 机床本体
机床本体是数控机床的主体,是用于完成各种切削加工的机械部分,它是在原有的普通机床的基础上改进而得到的,具有以下特点:
(1)数控机床采用了高性能的主轴及伺服系统传动系统,机械传动结构简化,传动链较短。
(2)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阻尼精度及耐磨性,热变形小。
(3)更多地采用高效传动部件,如滚动丝杠副,直线滚动导轨等。
除了上述四个主要部分外,数控机床还有一些辅助装置和附属设备,如电器,液压,气动系统与冷却、排屑、照明、储运等装置以及编程机、对刀块等。
1.2.2 数控机床的分类
1. 刀具相对于工件移动的轨迹分类
(1) 点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