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参数变化联合Cyst—C检测在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血小板参数变化联合Cyst—C检测在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变化联合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检测在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联合免疫比浊法对入选47例过敏性紫癜、11例紫癜性肾炎患儿血小板计数(BPC)、MPV(血小板平均体积)、PET(血小板压积)、PDM(血小板分布密度)及Cyst-C变化数值进行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紫癜性肾炎患儿血中Cyst-C、MPV、PDM升高,明显高于单纯紫癜组,少部分单纯紫癜组患儿血Cyst-C、MPV、PDM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st-C联合血小板参数检测可作为临床识别HSP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单纯过敏性紫癜患儿血中MPV、PDM及Cyst-C升高提示日后有发生肾损害可能。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血小板参数;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17
过敏性紫癜(HSP)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约10%~50%可发生肾脏损伤[1],称为紫癜性肾炎(HSPN),作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小球肾炎,部分HSPN患儿远期预后不良,数年后可进展至终末肾[2],是导致小儿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影响学龄期儿童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早期发现HSP肾脏损伤并进行干预治疗,对改善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故早期检测与HSP肾损伤相关的临床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过敏性紫癜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小血管炎,其病程中存在明显的血流变改变,而血小板变化参与HSPN患儿的病程始终;对肾损害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yst-C更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其灵敏度比血肌酐(GFR)高,尤其对于识别早期肾功能不全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将通过对HSPN、HSP患儿血中血小板参数变化及Cyst-C水平改变情况来试图探讨其在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HSP组:选择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7月住院HSP患者47例(血肌酐正常),男26例,女21例,皮肤型22例,混合型14例,关节型11例,男女比例约1.2:1,年龄3~11岁,平均(7.3±2.1)岁,尿蛋白及隐血均为阴性,无其他合并症及并发症;诊断标准采用第7版实用儿科学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3],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HSPN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6~10.5岁;除有紫癜症状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脏受累,可表现为明显的血尿和(或)蛋白尿。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肾脏学组2008年修订的儿童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4]。对照组为门诊保健门诊体检健康儿童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9岁,既往无肾脏疾患。
1.2方法观察组患儿均于入院第2天空腹抽血后采用日本产SYSMEX型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及血小板参数检测,Cyst-C测定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对照组同法检测;其中Cyst-C正常参考范围为(该检测方法说明书):0.54~1.25mg/L,超出正常标准即为阳性。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设α检验水准为0.05,取P
2结果
2.1HSP、HSPN患儿血中MPV及CysC检测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HSPN组升高明显,与HS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BPC与PET差异不明显;HSP与HSPN组MPV、PDM升高幅度呈正相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HSP组血Cyst-C与血小板参数异常率比较HSP组血Cyst-C检出异常率为27.66%(13/47);其中混合型占8例,关节型占4例,皮肤型1例,提示混合型紫癜日后发生肾损害可能性更大,与临床报道资料一致;HSP时血小板异常率66%(31/47),证实了HSP时伴随了血流改变,HSPN组Cyst-C阳性率91.57%,MPV异常率95.48%;MPV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与PDM变化呈正相关;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过敏性紫癜属于免疫性结缔组织病,一般预后较好,但仍有10%~50%可合并肾脏损伤,其肾功能的发生及其损害程度直接决定该病的预后,少数控制不理想,远期可进展到终末肾,因肾脏较强的代偿功能使常规肾功能检测如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发生变化时往往已达到肾功能不全中期,因此其不能作为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性指标。肾活检是判断过敏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