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课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doc

发布:2018-02-25约1.5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56页 信息窗1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的位置关系并能正确判断。 2.在观察、操作、想像等活动中,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体盒子、两根小棒 学生准备:A4纸、彩笔、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线的知识。 请同学们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A4纸来,随便用你喜欢的方式对折两次;然后把纸取开摊平,同时把折痕用彩笔描上颜色。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并整理你们小组所描的两条线。 想一想: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情况呢?(引入课题同时板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不同位置关系的几组直线,为学生创设了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丰富情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分类中感受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并选取几个同学的进行展示。 预设结果: 2.小组交流。预设分类: ⑴分为两类:①②③⑤一类,④⑥一类。 或①②一类,③④⑤⑥一类。 ⑵分为三类:①②一类,④⑥一类,③⑤一类。 ⑶分为四类:①一类,②一类,③⑤一类,④⑥一类。 【设计意图】此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胆猜想的广阔空间,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的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 ⑴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 【温馨提示】:学生交流各自的分法,对出现的不同分法暂时不予评价。 小结: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不相交。 ⑵介绍平行。 教师介绍:像④⑥这样,延长之后也不会相交的——平行。 课件展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权利,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重视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观念,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观察分类——理解建构”的过程,理解相交与平行。 结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 讲解垂直。 课件出示:下面左图中的两条直线是相交吗?(相交) 讲解: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相互垂直,交点叫垂足。 (讲解并出示右图) 问题质疑: 1.我们怎么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呢? 预设学生回答:可以借助手中的三角板。(如图) 2.我们能把一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或垂线吗? 小组讨论。(不能) 结论:平行是相对的,是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所以我们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垂直也一样)理解平行的概念,关键有两点,一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关于“在同一平面内”的认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若是在课的开始就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后,用了一个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长方体模型,通过小组观察、讨论、探究,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平面内,因此导致了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结果。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初步建立了“同一平面”的表象,加深了对平行这一概念的理解。一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