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复习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流行病学复习宝典
名词解释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年、季、月),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或强度。
患病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
罹患率:
累积发病率:指某一固定人群在一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与观察开始时总人数之比。
发病密度: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时,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此时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
感染率:在调查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主要用于传染病中,特别是有较多隐性感染的疾病调查中。
续发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率。
续发率可用于比较传染病的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包括不同条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等。
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粗死亡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死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
生存率: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人数的比例,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的远期疗效。
类实验:一个完全的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具备前瞻性研究、
有干预措施:实验法而非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四个基本特征,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一个或几个基本特征,这种实验研究叫类试验。
出生队列分析:是以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为一个出生队列,对不同出生队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所进行的分析。
流行病学实验: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人群之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偏倚: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系统误差造成的。
真实性:筛检试验所获得的测量值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灵敏度: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阳性的能力。
假阴性率:实际有病,但根据该筛检标准被定为阴性的概率。
特异度: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定为阴性的能力。
假阳性率:实际无病,但根据该筛检标准被定为阳性的概率。
一致率: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正确诊断指数(约登指数):r =(灵敏度+特异度)-1 =1-(假阳性率+假阴性率)
阳性似然比:筛检试验结果的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
阴性似然比:筛检试验结果的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
阳性预测值: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阴性预测值:筛检试验阴性者不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相对危险度降低率( RRR ):采取治疗措施后,减少的不利事件(如并发症、病死率等)发生率占对照组不利事件发生率的百分比。
RRR = (P – A)/P * 100%
绝对危险度降低率( ARR ):对照组与试验组不利事件发生率的差值,此值越大,临床效果越好。
ARR = P – A
需要治疗人数( NNT ):绝对危险度降低率的倒数,表示如果用某种治疗措施治理某病,需要治疗多少病人才能防止1次不利结局的出现,NNT越小,试验措施的实际意义越大。
NNT= 1/ARR
婴儿死亡率:指年内、周岁内婴儿死亡数占年内活产数的比值,一般以千分率表示。
可靠性:又称信度,指某一筛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所获结果的一致性。
预后研究:关于疾病各种结局发生概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必要病因:指引起某种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子。
充分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或是辅助必要病因致病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特定时点、特定范围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RR相对危险度:反映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的指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
AR归因危险度: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的绝对值。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表示暴露可使人群比非暴露时增加的超额发病数量。
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暴露组中因暴露因素导致的发病或死亡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PAR人群归因危险度:全人群中由于暴露导致增加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