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体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doc

发布:2019-07-11约3.33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体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当学生有了自己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够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为此,我在写作教学中通过“体验”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观察体验——练就心灵的眼睛   “练就心灵的眼睛”,即培养用心观察的能力。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对培养观察力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练眼”。不仅是绘画,写文章也要“练眼”,而且是练就一双心灵的眼睛。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提高观察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通过“观察体验”,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的习惯。   例如,苏教版3年级下册“习作3”中要求:人人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即使在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写下来,看谁写得有意思。   要有所发现,就离不开观察。于是我让学生利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每天留心观察,并将自己的发现写成“观察日记”,一个星期后将自己的“观察日记”稍加整理,不就是一篇好习作吗?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每天都查看学生的观察日记,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今天,我看到燕子,我发现春天来了。”“我发现门前桃树上的桃花开了。”学生都只是这样三言两语概括自己的发现,第一次“练眼”尝试宣告失败。   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农村,能让自己有所发现的素材随处可见,可为什么不能有所发现呢?原因就在于孩子们没有用心去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于是,我决定带学生到校园里进行一次“观察体验”。   那天,春光明媚,暖风习习。来到操场,学生就自动散开。“快来看,山茶花开了!”不知谁的一声叫喊,将孩子们吸引了过去。机会来了,我忙跑过去,“开了几朵?”我一问,孩子们马上注意观察起花的形态。“有的完全盛开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孩子们自然而然联想到《荷花》那一课的句子。“什么颜色?什么味道?”我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个个凑上去,深深呼吸。“它们像什么?”孩子们纷纷展开想象。   有了这样的体验,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观察起来,有的趴到松树下捡拾松果,有的舔食松果,被松果涩得直吐舌头,还有的静静地坐在一丛野花旁,浮想联翩。就连一只冬眠醒来的青蛙,也引得孩子的团团围观。   稍后的习作撰写,孩子们只用了30分钟。“美丽的山茶花开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都展开,露出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只青蛙跳到我们的身边,它像是来告诉我们春天的消息”……许多精彩的语句出现在孩子们的习作中。   《我的发现》一文我将孩子们带到校园,《我的老师》中我给孩子当模特,《美丽的秋天》我带领孩子们踏入田野。早晨上学,我让孩子们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下午放学,我让孩子们观察云朵的变化。经过一学期的观察体验,孩子们养成了用心观察的好习惯,观察能力明显提高,他们拥有了一双心灵的眼睛。   二、生活体验——激发动笔的欲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写作自然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写作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例如,“立夏”那天,我们组织了一场“斗蛋”比赛。提前一天发出通知,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充满期待。比赛当天,我们在教室里营造出比赛的欢乐气氛,制订出相应的比赛规则“先在小组里选拔出冠军,再参加班级的斗蛋大赛。”小组选拔赛中,学生个个参与,欢笑声溢满教室。班级赛中,选手们个个不相上下,欢呼声、惋惜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   这么快乐的事情,怎能不将它记下来呢?稍后的习作课,孩子们一个个奋笔疾书,教室里鸦雀无声。“为了参加明天的斗蛋比赛,我让奶奶煮了10个蛋。我先用这10个蛋进行了一次“决斗”,终于决出了最厉害的一个。我将它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放进书包,准备参加明天的比赛。”“只见,周杰用他的大鹅蛋向冒徐丹的鸡蛋撞去,‘啪!’的一声,冒徐丹的鸡蛋‘粉身碎骨’,蛋黄都冒了出来。”“斗蛋结束后,同学们品尝着自己的蛋,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蛋香味。”孩子们快乐的心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立夏”我们组织“斗蛋”比赛,“清明”我们组织“扫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