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七大题材.docx

发布:2020-09-26约1.13万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0?诗歌鉴赏七大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 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 一、送别怀人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 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 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 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 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 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 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1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 【思想感情】 1.依依不舍的留念。《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课内诗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翻译: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 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 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2 【拓展训练】 一、完成以下的填空练习。 1、送别怀人诗中常用的时间意象有 、 、 ; 空间(地点)意象有 、 、 ;?景?物?意?象 有 、 、 ;动物意象有 、 、 ; 人文意象有 、 、 。 2、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内容有 、 、 。 3、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送别诗常见的情感有 、 、 、 、 、 。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①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②,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 不能荐③,羞为献纳臣④。 【注】?①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维与丘为兴味相投,交谊颇深, 曾与他有诗唱和。②《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黄金百斤尽”。③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 诗人自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的开头由一“怜”字引出,“不得意”点明“江东”。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 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 B.颔联以苏秦作比,描写丘为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 3 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诗人刻画了一个 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形象,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 D.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全诗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诗情则 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诗歌大意: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 时只落得白发添新。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妇人。深知你祢衡却没 能推荐,惭愧我空作一名献纳之臣。 (1)A [A?项,“不得意”,点明“落第”。] (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 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 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 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 二、咏史怀古诗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4 【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 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