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与宏量营养素[精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和来源 人体内碳水化合物有三种存在形式:葡萄糖、糖原、糖的复合物(糖蛋白、糖脂等),其功能表现在: 1.储存和提供能量 糖原(肝脏1/3、肌肉) 2.构成机体组分 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细胞中核酸的成分;糖脂是组成神经组织与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糖蛋白是抗体、酶、激素以及肝素的组成部分。 3.对脂肪代谢调节作用,具有抗生酮作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不足,机体要利用储存的脂肪来供给能量。但机体对脂肪酸的氧化能力有一定限度。动用脂肪过多,其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酮体)不能完全氧化,因而引起酮病。膳食中的碳水化物(每天摄入50-100g)可保证这种情况不会产生。 4.节约蛋白质作用 食物中如碳水化合物不足,机体不得不从蛋白质取得能量。因为能量需要量的迫切超过其他营养素。如要最大限度地把氨基酸用于蛋白质合成,在摄取必需氨基酸的同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应。 5. 起解毒作用 肝中的葡萄糖醛酸能结合一些外来的化合物,以及细菌产生的毒素等,共同排出体外,起到解毒作用。 6.作为合成生物大分子的前体 体内许多物质是利用碳水化合物来合成的,如嘌呤、嘧啶、某些氨基酸、卟啉、胆固醇等。再由他们合成核酸、蛋白质及胆固醇的一些衍生物。 7.传递信息: 糖蛋白受体、低聚糖、多糖抗体、粘蛋白等起到信息使者的作用。 8、免疫作用:以糖蛋白的形式构成抗体。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一)、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食物中碳水化物主要来自谷物、蔬菜、水果、奶和糖。其形式有: 淀粉:谷薯类、豆类、某些蔬菜的根和茎。 寡糖:豆类、蜂蜜 葡萄糖:葡萄糖成品(以单糖的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很少) 果糖:水果、蜂蜜、水果糖 蔗糖:甘蔗、甜菜 乳糖:奶及奶制品 膳食纤维:蔬菜、水果、豆类、谷薯类 糖醇:蔬菜、水果 (二)、碳水化物的供给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量为:碳水化合物应占膳食总能量的55-65%,精制糖不超过总能量的10%。 淀粉类食物应以谷类为主,粗细配搭,大约300-500克。 Am J Clin Nutr 2002;76:911–22. 第三节 糖代谢 一、糖的主要代谢途径的场所及生理意义: 代谢场所 底 物 产 物 1molG产生ATP数目 生理意义 糖酵解 各组织 细胞质 葡萄糖/糖原 能量+乳酸 2-3mol 缺氧时补充能量 有氧氧化 各组织细胞质、线粒体 葡萄糖/糖原 能量+CO2 +H2O 38-39mol 主要供能途径 糖异生 肝、肾细胞质 丙酮酸、甘油、氨基酸、乳酸 葡萄糖/糖原 饥饿12小时以后补充血糖 糖原合成 肝、肌细胞质 葡萄糖 糖 原 进食后维持血糖恒定、储存能源 糖原分解 肝细胞质 糖 原 葡萄糖 饥饿时维持血糖恒定、释放能源 二、糖代谢概况 三、 血糖 (一)血糖含量 血糖(blood sugar)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人空腹血糖含量 3. 9 – 6. 1 mmol /L 血糖稳定的意义:保证机体(特别是脑)的正常生理活动。 (二)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食物糖类 非糖物质 血糖 消化吸收 分解 糖异生 CO2 + H2O + 能 氧化分解 合成 脂肪等 糖原 转化 血糖 9 mmol / L 糖尿 血糖含量的稳定依赖来源与去路的动态平衡。 (三)激素对血糖的调节 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作用 1、促进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代谢 2、促进肝糖原合成 3、促进糖氧化 4、促进糖转变为脂肪 5、抑制糖异生 升高血糖的激素 (一)肾上腺素 1、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 2、促进肌糖原酵解 3、促进糖异生 氧化分解 (二)胰高血糖素 1、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血糖 2、促进糖异生 (三)糖皮质激素 1、促进肝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2、促进糖异生 (四)生长素 抗胰岛素作用 (四)糖代谢障碍 低血糖: 3.3 mmol / L 低血糖症状(饥饿感、四肢无力) 2.5 mmol / L 低血糖
显示全部